今年以来,福建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按照省市场监管局的部署要求,统筹疫情防控与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各项工作,从严监管,着力防范生产领域食品安全风险,有效推动食品生产监管工作,并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和做法,回顾一年工作,我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纷纷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福州市:坚持问题导向深化风险排查整治
注重风险研判,提高监管效能。组织食品生产处、抽检处、质检所、监测中心、审评中心、投诉举报中心对全市加工食品风险事项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列出风险性高、问题多发的类别和产品,以及影响食品安全的常见因素,研究制定了《风险问题清单》和《排查方案》,尤其针对“两超一非”问题,列出6种可能存在的隐蔽添加行为,指导基层监管人员加强甄别,有效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
注重关键环节,筑牢安全防线。根据近年来监督检查情况,重点开展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规范整治,督促企业保证原料来源合法安全;开展生产过程管控规范整治,全面排查企业投配料、生产工序关键点控制、出厂检验情况,督促企业落实生产过程管控责任;开展了恶意违法风险重点整治,突出对企业主观违法行为和行业潜规则问题的排查,坚决惩治使用非食用物质、掺杂掺假、滥用食品添加剂、虚假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恶意违法违规行为。
注重督导检查,严肃问题处置。福州市市场监管局建立督促指导工作机制,定期对各县(市、区)、辖区企业风险排查工作进行督导,先后选取82家企业食品安全自查报告进行评估分析,对62家重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飞行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从严处置,累计责令限期整改企业46家、停产整改企业8家,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1家。
厦门市:群策群力化解短保质期食品监管难题
出台标准规范。针对糕点、面包等短保质期食品出厂检验、产品留样等管理难题,在实地走访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出台全国首个《短保质期糕点出厂检验和留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弥补了现行标准规范对短保质期食品出厂检验、留样要求不明确、不易操作的空白。该标准适用于保质期不超过5天的糕点、面包等产品(裱花蛋糕除外),在督促指导企业合规生产的同时,还综合考虑了企业留样成本压力,使检验和留样更具可操作性,最大限度避免了浪费。厦门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厦门市烘焙与咖啡协会的会员已成为首批执行该团体标准的单位。
开展专项会诊。约谈本市糕点食品生产经营龙头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及质量负责人,要求企业围绕“防控风险、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目标,自觉扛起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在业内树标杆作表率。采取“监督检查+监督抽检”的方式,对早龙、黄则和等重点企业进行“会诊”,实地把脉企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对排查发现的问题隐患实行清单式管理,逐一督促整改到位;同时,加大抽检力度,用数据来分析产品质量状况,验证企业的管理水平。
加强宣传引导。针对短保质期糕点存在的易变质风险,策划了一期科普实验,邀请多家媒体观摩采访,对短保质期糕点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细菌情况进行监测,用生动直观的方式提醒消费者按需购买,并严格遵循标签标识上的保存方式,科学食用和储存,保障食品安全和自身健康。
漳州市:实施智慧监管打造阳光小作坊
漳州市市场监管局在持续开展食品小作坊专项整治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建设,选择42家食品安全意识较强、落实主体责任较好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进行智能升级改造。
通过建立“小作坊监管”子系统,即“互联网+小作坊”智慧云监管系统,将小作坊食品的“投配料、食品添加剂使用、作业人员卫生、生产加工、包装、贮存、流向”等各环节以视频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展示。将可视化与电子台账相结合,让小作坊食品质量“来源可查,过程可控,去向可追”,实现了“可视化+可追溯”的阳光作坊监管。通过创新监管服务举措,打通小作坊食品“最后一公里”的安全通道,让小作坊食品既保留传统漳州特色,又实现转型提质增效,带动乡镇留守人员再就业。
通过智慧监管平台的建设,解决了基层人员少、企业多、监管任务重的难点,同时推动小作坊向“小而精、名特优”的转变,守护好这口乡愁美味。
泉州市:突出社会共治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在全省范围率先试行“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清单”制度。以清单管理的方式,让企业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有哪些,如何进行落实。并联合泉州市食品行业协会召开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年会,进一步宣传市场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全面组织食品安全自查和质量安全承诺活动。指导1741食品生产企业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承诺,累计1498家食品生产企业提交食品安全年度自查报告,对393家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了食品安全责任约谈,遴选20家高风险、大型食品生产企业试点履职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倡导食品行业协会开展“三保”系列活动。发动143家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参与“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系列行动,引导企业诚信自律,该项工作得到《中国经济网》等媒体的专题报道。
开展食品化验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活动。联合泉州市食品行业协会举办4期食品化验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活动,累计对200名食品化验员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
持续开展食品生产安全管理人员抽查考核工作。利用“互联网+”智慧监管的方式,累计组织参加食品安全抽查考核食品生产企业1603家,抽查考核合格率达到100%,有力促进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提升。
三明:推行“三个一”助力食品产业发展
疫情期间,三明市市场监管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将食品生产安全监管主动融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明一乳业这一百亿工程为重点,围绕辖区食品生产相关的省、市重点项目,推行一支专业技术队伍、一个帮扶指导方案、一个帮扶机制“三个一”服务举措,既加强了监管,又及时解决企业在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今年以来,针对“明一乳业”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及液态奶项目,三明市市场监管局抽调市、县局监管人员和市局审评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工作专班,在企业生产车间建设期间派出监管人员现场帮扶,对许可申报流程悉心指导,排解了企业对法律法规、政策不了解等难点。
为解决婴配注册工作难度大的问题,三明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一套帮扶指导方案,重点跟踪落实注册工作进度,指派专人一对一帮助企业准备、整理申报材料,及时与省市场监管局对接,就现场审评、送检等问题进行沟通,使企业顺利通过市场监管总局的现场核查。
找准服务点、建立工作专班、形成指导方案的模式已经成为三明市市场监管局服务企业的特有工作机制,被运用到各项重点项目推进中。三明市市场监管局“三个一”服务举措,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及企业的高度认可。
宁德市:“弱鸟先飞”提升小作坊治理效能
坚持应纳尽纳,完善品种目录。在组织专家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应纳尽纳”的原则,在全省率先完成小作坊食品目录全品类调整,收录16类31种62个传统、低风险食品,并明确了产品定义、执行标准、基本生产工艺流程和检验项目。
加强过程监管,确保有序生产。截至2020年10月底,宁德市市场监管局调查摸底小作坊324家,普查建档率100%,其中114家小作坊新取得核准证书,同比增长40.7%。此外,抽检小作坊食品112批次,合格111批次,合格率为99.1%,较上年度提高1.4个百分点。
着力产品追溯,实行包装销售。在全省率先实行小作坊目录内食品全品类包装销售,统一制作了《小作坊实行包装销售须知》和示范性小作坊食品标签标识及公示牌,并组织各级监管人员主动上门免费发放和讲授规范知识,督促小作坊业主按照标准执行到位。目前,宁德地区持证小作坊包装销售率达95.5%,涵盖黄酒、米粉、湿面、豆制品等主要产品,增强了小作坊食品的可追溯性,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注重示范引领,推动转型升级。宁德市委、市政府将小作坊示范点创建工作列入2020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全市范围内筛选具有宁德传统工艺特色、生产基础条件较好、质量安全管控到位、市场信誉度良好的小作坊,创建了第一批市级示范点。据了解,目前宁德已规范提升改造小作坊35家,超既定目标16.7%,2家小作坊示范点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王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