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滥用抗生素造成的危害,维护动物源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依据农业农村部第194号公告,自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兽药生产企业停止生产、进口兽药代理商停止进口相应兽药产品。
兽医兽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绿色化学支撑新型农业发展,为我国的健康养殖和动物源食品质量与安全提供保障。面对禁抗养殖转型,我们如何保障畜牧业持续增产增效?化学及纳米生物学如何推动新兽药、新型诊疗技术的研发?扬州大学在这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并取得成效。
国标检测力保食品安全
动物源食品安全受到生物污染和化学物污染的威胁。畜禽养殖中,如果超量使用兽药,甚至使用违禁药品,可造成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超标,同时来自于环境中的砷、铅、镉等化学物也可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动物性食品在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可能受到大肠肝菌、沙门氏菌、禽流感病毒等生物污染。
畜禽养殖中,常通过疫苗和药物来控制传染病。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还危及公共安全。英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如果细菌耐药的发展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到2050年超级细菌将导致每年约1000万人丧命,这将超过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
全国兽药残留专家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卜仕金一直致力于兽药残留方面的检测研究,主持并参与制定、修订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以及动物源食品中癸氧喹酯残留量、哌嗪残留量、氟尼辛葡甲胺等残留量检测方法等多项国家标准。这些新制定、修订的国家标准不仅为监控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或化学污染物残留提供了依据,而且对控制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或化学污染物的残留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对于生物污染如病原体的检测,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是荧光定量PCR技术。但荧光定量PCR仪价格贵,对检测环境和检测人员专业素养要求高,基层单位都是送样品到有资质的检测实验室去测,送样到出结果要花2~3天时间甚至更长。对于暴发的疫情,目前这种检测技术,显然不能及时应对,急需研发出操作简单、结果快速、灵敏度高的检测技术。
扬州大学特聘教授周昕说,化学、纳米生物学和兽医学多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发展快速、灵敏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以解决基层单位的需求。通过构建特异性好的纳米探针检测体内病原体或动物体内的抗体,开发快速灵敏的病原体检测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实时监控和全国联网的预警平台,是多个学科的研究人员正在合作努力做的事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在首届农业化学讨论会上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纳米孔分析致病菌,比传统核酸过孔方法灵敏度提高10万倍。
周昕表示,在应对超级细菌的感染上,噬菌体显示了良好的前景。特定种类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快速增殖,裂解菌体,从而具有杀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抗生素,成为潜力巨大的兽药减抗的新途径。
科学养殖仍是硬道理
科研人员可以研究利用更加精准的方法检测药品残留和致病菌,也可以研制噬菌体药物对付超级细菌,但科学养殖、科学用药仍是硬道理。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张雨梅每年都参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的项目,培训基层兽医人员。重点介绍科学养殖和科学用药,改善畜禽的营养及环境条件,减少畜禽发病的几率,减少用药次数,实现科学养殖。合理选用兽药,按规范用药,坚决不用禁用药,严格执行休药期,以保证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量不超标。
在推行科学养殖、科学用药的同时,扬州大学还积极发展绿色化学。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院长刘宗平表示,绿色化学保障畜禽生产全产业链上的生物安全和化学物安全,为人们提供质量好又安全的绿色食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兽医学要与化学相结合,加大化学工作者在农业领域的参与度,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化学方案。(张晴丹 沙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