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监管

河北
下拉

魏县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夯实脱贫实效

2019-06-05 15:36 来源:长城网 编辑:刘英敏
  

微工厂里,忙碌的工人们穿针引线,棉服、箱包、毛绒玩具等一件件精美的产品有序生产;密植梨产业园里,一棵棵树苗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扶贫产业园里,一个个大棚毗邻而建,棚内蔬菜、食用菌正赶上丰收上市……魏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序列后,积极发展扶贫微工厂、密植梨种植、扶贫产业园等扶贫产业,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确保贫困群众“脱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00302224577_00939c65.jpg

魏县前大磨乡密植梨扶贫产业园示意图。王德峰摄

扶贫微工厂,脱贫大舞台

魏县人口106万,是河北省人口大县、国家劳务输出示范县和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30多万,占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伴随着劳务输出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起来的经济能人,想返乡“二次创业”,但因缺资金、找不到项目和载体等,一度搁浅。同时,外出务工造成该县留守妇女、老人等半劳力、弱劳力多达12.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约1.8万人,想就业找不到门路。为破解这一难题,魏县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激励在外务工经济能人返乡创业,创办“扶贫微工厂”,为贫困群众搭建就业脱贫“大舞台”。

该县扶贫开发办主任陈瑞学介绍,在发展“扶贫微工厂”上,采取“村建、企用、乡管、县补”方式,实行对村、对企“双补助”。对村集体投资新建、改建“扶贫微工厂”的,实行全额补助,建成验收后补贴80%,剩余部分分两个年度补助到位,所形成资产及资产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同时,入驻企业优先安排贫困对象就业,贫困人口占就业总人数比重达到30%的,每吸纳一个贫困人口每年补助就业培训费500元,并且贫困群众使用的加工设备还可最多享受全额补助。

刘屯村利用村里的废弃坑塘率先建成了两座双层1600平方米的“扶贫微工厂”,搞起了服装和箱包加工,吸纳群众160余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人口近60人。在刘屯村的带动下,全县按照“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租则租”运行模式,引领返乡创业人员创办的“扶贫微工厂”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带动建档立卡人口就业2541人,贫困劳力年均增收1.8万元。

据了解,魏县发展“扶贫微工厂”的做法,先后在河北省党政领导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题培训班、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并入选全省产业扶贫十大典型模式、《全国脱贫攻坚100计》第1计。

00302224593_64024c14.jpg

魏县德政镇后西营村群众在采摘青椒。岳扬

    做优梨产业,增收新渠道

“原来种地收入低,现在园区有俺的密植梨果园,三年挂果,又统一套种了红薯,县里还有补贴奖励,这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在魏县沙口集乡密植梨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建档立卡户刘秀玲说。

“实行种植、管理、采收、品牌、销售‘五统一’,保证梨品质,增加建档立卡户收益。”沙口集乡党委书记李彦琛说,园区已栽植570亩,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模式,由合作社引领建园,村委会监管,每个建档立卡户按照就近、自愿选择的原则,园内种植1亩密植梨,三年后每亩经济效益1万元以上。目前,由于密植梨植株还小,行间统一套作了红薯,预计亩产2500多公斤,实现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据介绍,魏县鸭梨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优质梨果品45万吨,年产值9亿元以上。为全面提升传统鸭梨产业带贫发展水平,该县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制定密植梨产业发展规划,从政策、土地、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县财政对密植梨种植大户给予每亩3年共3800元的树苗、土地流转费用补贴,对从事密植梨种植的建档立卡户,每亩两年补贴7800元。计划三年增加密植梨面积3万亩,培育发展美香鸭梨、红梨、秋月梨、新梨七号、玉露香梨、红香酥梨等市场前景较好的新品种。目前,全县已发展密植梨扶贫产业园区43家,涉及18个乡镇,种植面积9576亩,其中合作社(大户)种植面积3796亩,建档立卡户自种面积5780亩,平均带贫率60.4%。

00302224594_93366908.jpg

魏县院堡镇陶三家村扶贫微工厂工人正在加工生产毛绒玩具。王洪超 摄

念好大棚经,扶贫又富民

在魏县沙口集乡易地扶贫搬迁建成的贺祥社区,去年刚搬到新家的段家庄村建档立卡户段连林每天打理自己的盆栽蔬菜大棚。在他的棚里,一盆盆蔬菜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俺的盆栽蔬菜不打农药、不上化肥,两三天浇一次水,管理简单方便。”段连林介绍说,“不用投钱,只负责管理,公司统一回收。一盆紫油菜能收入3元钱劳务费,这个50平米的棚200盆蔬菜,一年劳务费收入七八千元。”

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去年底,该县采取“公司+基地+建档立卡户”的模式,新引进盆栽蔬菜大棚项目,由邯郸市哆来咪农业科技公司承建了81个50平方米大棚,对搬迁出来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户实行一户一棚,企业统一技术指导,种植的油麦、芫荽等特色蔬菜公司统一销售,建档立卡户获取劳务管理费增收致富。

在德政镇后西营村的大棚里,人们忙着采收甜瓜、茄子、青椒等,这个曾经的贫困村靠发展大棚蔬菜摘掉了“穷帽子”,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鲜蔬小镇”。近年,后西营村800多亩耕地加上流转邻村的200余亩,建起千亩大棚蔬菜示范园,全村150多户中140户建起了蔬菜大棚,年收入2000多万元,成为全县产业扶贫示范村。

同时,该县大力发展大棚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吸纳建档立卡户以土地流转入园、扶贫资金入股、园区打工等形式,实现稳定增收。(霍文龙)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