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来看,生猪产业已成为山西省保供给、保稳定、保安全的民生工程,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对待。生猪产业是该省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其产值占到畜牧业产值60%以上,而围绕养猪的就业人群中一大批是贫困人口。同时,面对非洲猪瘟常态化后生猪调运严格控制的新格局,严调出、保自给成为各省共识,该省猪肉自给率仅有46%左右,生猪缺口高达350万头左右。
仅从以上两点看,山西省不发展生猪生产行不通。山西省发展生猪产业,一是基础好。全省养殖场存量充足条件扎实、饲料资源种类多质量优、自然环境独特隔离条件上佳、生猪品种丰富特色明显、交通发达区位优越。二是空间大。该省自给不足结合全国性猪肉短缺,市场需求空间较大。该省可用于养殖的土地约五千万亩,可承载三千万头左右养猪量,承载空间较大。
因此,该省发展生猪生产必须秉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彻底实现我省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建议山西省实施“晋猪产业双百工程”:一百是把山西省建设成百万头级别的我国“华系”种猪繁育核心区,做大做强晋猪良种产业;二百是把山西省打造成百万吨级别的我国中、高端猪肉生产加工集聚区,做大做强晋猪肉类产业。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强化政策支持,调动群众养猪积极性。建议国家尽快恢复以前一些支持生猪产业的有效政策,加大对我国培育品种的选育推广力度。建议我省将能繁母猪补贴项目扩展为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使有限财政资金真正发挥作用。强化省级农担功能,降低门槛扩大范围。各级保险部门应适当提高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保额和赔付率,增强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各地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先保障种猪场、新扩建规模猪场的合理用地需求。
健全良繁体系,提升生猪产业内生动力。建议我省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改造建设一批省级原种猪场、种猪扩繁场,对现有省级种公猪站改造扩建,配套建设相应的种猪测定站,支持利用全基因技术开展晋猪新品种联合培育,有效提升我省种猪自给能力,增强造血功能,扭转严重依赖外源动力的被动局面。大力推广晋汾白猪等我省培育品种,优化全省猪群结构,提高猪群抗病能力,充分利用我省品种肉质优良优势,发展晋猪特色产业,为打造特色肉制品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养殖结构,推动种养结合生态发展。鉴于我省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在发展生猪养殖方面不能一味求大图洋,要因地制宜,做到大、中、小、微有机结合,突出抓好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绿色生态的山西特色的晋猪产业新好模式。建议充分发挥农业担保功能,利用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建立一批大、中、小、微的标杆样本企业、示范场户,支持大象、凯永等本土龙头企业全产业链转型,创建20个省级生猪标准化标杆示范场、10个集约化现代家庭生态养猪样板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合理布局产能,建立产销融通机制。针对当前生猪产业新格局,我省应科学规划生猪产业发展,要合理布局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产能,做到承载有余,产加销平衡,绝不满负荷生产,破坏生态环境。尽快建立有效的产销融通机制,为种猪场与育肥场对接,屠宰企业与规模养殖场、生猪产品加工企业、大型交易市场对接提供机制保障,力求就近供应,减少生猪流动,促进猪向肉转变。
加强疫情防控,提升有效预防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31号)文件精神,严格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对养猪场防疫监管和生猪及生猪产品的调运管理;加大对生猪屠宰环节的监管,防止屠宰环节发生或扩散非洲猪瘟疫情;加强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稳定基层防疫队伍,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保障相关工作经费。(山西省畜禽繁育工作站 王效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