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乌江穿过武隆山区,又西斜南下抵达江口镇。
沿着江口镇西侧的高坡一路往上,就是荆竹坝村的383亩果园。3000公斤色泽可人的青脆李压弯枝头,也像一座山一样压在47岁的王刚心里。
一开始,王刚起早贪黑开着皮卡车进武隆城区兜售,一周才卖出200多公斤。再耽搁一周,树上的李子就只能掉下枝头烂在地里。
转机发生在7月11日,订单电话频频响起。一箱又一箱李子快递出山,3天时间青脆李基本被销空。
这一切,要从一条特别的微信朋友圈说起。
李子滞销
起早贪黑一周才兜售200多公斤
王刚是荆竹坝村的村民,以前在镇上收购药材粗加工,2016年3月,他拉上两个亲兄弟和一个亲戚合伙,流转383亩“插花地”转行搞果园。
果园土地涉及4个村民小组,农户尤其是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固定分红,2028年后再拿出利润的5%进行分红。村集体也入股8万元,每年从果园中固定分红6000元。
王刚在果园里种有李子、梨、柿子、樱桃,树下种植俗称“老虎姜”的中药材黄精。
2019年是果园第一次挂果,赶在最前头的是青脆李,产量达到3000公斤。成熟后李子挂果期短,再加上雨水偏多,留给李子出山的时间也就半个月。
青脆李是王刚从四川汶川引回的苗子,口感比本地李子好,但淋雨后容易开裂,因此刻意将种植规模控制在40亩左右。
7月伊始,王刚开着皮卡车起早贪黑,在武隆城区沿街兜售,没想到“一周下来可能卖了200多公斤,卖完要3个月”。王刚焦虑地说,“确实是把我急哭了!后头再没销路怎么办?已投进去150多万啊!”
武隆当地的李子,沿街叫卖10块钱1.5公斤。要是按照这个行情,3000公斤青脆李全卖完才2万块钱,还不够填果园的用工费。
果园的范围涉及82户农户、17户贫困户,380多亩果园带动就业35户,其中贫困户7户。“一年要开出去13万元人工费。”王刚说。
“8月下旬还有1万斤脆红李。”王刚有些无奈,“确实不敢和本地李子杀价卖!”
迎来转机
一条朋友圈帮忙吆喝打开销路
青脆李滞销的消息在村里传开。
7月6日是周六,被武隆区财政局派到荆竹坝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杨宗升一听说李子滞销,电话简单沟通后,便从武隆城区赶回村里。他刚进王刚家的门,就看到李子全被摊晾在簸箕里。
“看到起心酸。”杨宗升说,“当时农户情绪非常低落,说什么都提不起劲……”
杨宗升立马将走访的情况向村支两委反馈,并和驻村工作队商量向上级争取支持,并特地向联系帮扶荆竹坝村的武隆区委常委、副区长张倵瑃汇报。
张倵瑃是新华社辽宁分社副社长、党组成员,2018年4月起在武隆区挂职。
“愁!愁!愁!我联系的贫困村荆竹坝村李子丰收了!但是……但是,很愁销啊!有喜欢这一口的朋友,请施以援手!”7月10日,张倵瑃听说李子滞销心急如焚,毫不犹豫发了一条朋友圈。他在朋友圈附上了杨宗升的联系方式:“小杨书记是武隆区财政局派驻的帮扶干部,会算账!不会让大家吃亏的,多谢啦。”
在这条朋友圈下,迅速留下不少支招的留言。当晚,中新网发布相关消息后,荆竹坝村的滞销李子引起光明网、新浪微博等媒体或平台的关注。
当时,张倵瑃正在其他区县下乡,他发完朋友圈又利用行车时间,对接武隆电商中心和巴味渝珍等。
销售一空
青脆李3天就卖完了
张倵瑃发朋友圈当晚,杨宗升就开始接到电话订单,一直忙到次日凌晨1点半。休息几小时后,他又早早起来,将订单表格交给王刚现摘现发,第一拨加起来有几十单。
7月11日早上,王刚拿到杨宗升送来的订单,一边连连道谢一边数订单。“几小时比我一周还卖得多!”王刚乐坏了,“真的是在关键时候拉了我们一大把!”
就这样,一箱又一箱李子走出大山,发往重庆、北京、西安、辽宁等地。记者在订单信息中看到,最远的一单发到辽宁,仅运费就花了58元。
“每天都要汇报销售进展。”杨宗升说,那几天,张倵瑃都要详细问每天的销量和存量,并不时在朋友圈向施以援手的人表达感谢。
几天下来,驻村工作队忙得不可开交。杨宗升负责线上销售对接,还有另一名大唐集团派来的驻村工作队员田庆申负责线下拉订单。“他一个人线下也卖了500多斤!”杨宗升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张倵瑃发朋友圈后不久,有人牵线搭桥联系上两个大型电商平台。
“为以后的销售搭建起渠道。”杨宗升打算在驻村期间,竭尽全力协助果园开展互联网销售,“一定要搭上这辆车!”
王刚没想到,他单打独斗要卖3个月的李子,在3天时间里被销售一空,剩下卖相稍差的也被一家酒厂收购。
8月20日左右,荆竹坝村还有约5000公斤脆红李上市。考虑到果园刚起步,销售渠道搭建还不稳,张倵瑃又开始在朋友圈为村里的脆红李吆喝了……(郭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