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监管

河北
下拉

河北种子 如何多产优质粮

2021-02-22 15:28: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编辑:纪红霞
摘要: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如何培育更多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新品种,让河北种子产出更多优质粮食?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培育40个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新品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如何提升育种水平,培育更多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新品种,让河北种子产出更多优质粮食?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强化自主创新,提升种业竞争力

好种子对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作用有多大?省人大代表、邢台市南和县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海金有着切身感受。

“2020年,我们合作社种植了中麦578小麦新品种,不仅含筋量高、延展性好,而且亩产量达到700多千克,农民的收益也提高了不少。”魏海金代表说,今年,合作社打算进一步扩大新品种种植面积。

育好种方能种好粮。河北是农业用种大省,也是产种大省。近年来,伴随农作物种业投入持续增加,全省良种繁育能力、种子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健全,种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节水优质小麦、优质强筋小麦、杂交谷子等特色种业育种和产业化开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河北种业也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种子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育种手段落后等问题,制约了河北种业发展。

“育成突破性新品种,更好地满足生产需求,应强化种业科技支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省人大代表、河北捷如美农业育种所所长张全杰说。在自主创新方面,他建议首先要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和种质资源库建设。种质资源是种子创新的源头与核心,要以长期发展的眼光和战略,搜集和保护地方优势特色品种,丰富原始创新资源,建立中长期种质资源库。其次,应进行育种技术创新,加大生物育种实验室、数字育种技术和人才梯队建设,支持建立生物实验室,通过现代化育种手段缩短育种年限,提高效率。此外,引进和培养育种专业人才,以产业的良好发展吸引更优秀的育种科技工作者。

“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还要发挥好。”省人大代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耕作栽培与技术推广研究所所长李瑜玲表示,当前,河北省种子企业小而多、小而散,种子企业利润空间小,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她建议,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资源、人才、资本向企业聚集,扶持优势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打造河北的现代种业航母,集中优势资源提升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研发以及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水平,实现好品种和好种子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配套保障,让好种子有好收成

近几年,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培育了多个节水小麦品种,其中应用的一项技术是“一水超千斤”,在适宜条件下提倡浇一水就能满足作物生长。然而,很多农民觉得浇水少了不放心。为此,他们在进行小麦品种推广的同时,跟进种植技术和节水技术培训,告诉农民优良的节水品种浇水多了,品种的节水特性和优势得不到发挥,还浪费了水资源,产量也不会提高。

“良种良法配套,农技农艺结合,才能产生最大收益。”李瑜玲代表说,种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研发、繁育、示范推广和农技农艺配套等环节措施是种业发展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形成一个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种业产业链条,才能不断提高种业创新能力。

在种业发展链条中,配套技术的研究跟进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张全杰代表说,育成的新品种,与原来的品种在诸多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如何让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就需要研究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生产应用栽培技术规程。

推广应用新品种,使其为生产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种业发展的根本任务。省政协委员、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孔春梅建议,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与种子企业的合作,发挥种子企业在种子繁殖、示范网络建设及宣传推广方面的优势,加速新品种推广应用。“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着深厚的基础与多年经验的积淀,而在推广应用新品种方面,种子企业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有两者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才能让良种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孔春梅委员说。 (方素菊)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