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博物馆B展厅,无声的文物讲述着“‘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故事;在首都博物馆大厅,欢快奔放的青海少数民族舞蹈展现了“‘一带一路’中的青海”的动人风采。
2月28日上午,《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开幕式在舞蹈《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开场,随后藏族男子群舞《雪域传奇》、土族女子群舞《青海的风》等民族歌舞节目相继登场,与展览相比,虽然风格迥异,却是相得益彰。
艳丽的服饰、优美的音乐、旖旎的舞姿……在展示青海高原文化珍品的同时,身着青海世居少数民族服饰的舞蹈演员通过舞蹈也再现了“‘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精心呵护下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的轨迹。
在展厅,有一件舞蹈纹彩陶盆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注意——彩陶盆内壁绘有三五组五人手挽手的舞蹈形象,栩栩如生。它静静地被安放在陈列窗内,无声地诉说着远古时期一段载歌载舞的画面。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观众感受到远古舞者的欢快之情。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交流过程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和艳丽缤纷的民族服饰。为了让首都及全国观众零距离接触和认识“‘一带一路’中的青海”的少数民族文化,除了展览,我省还精心准备了很多“助兴节目”。
“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跳舞!”
在身着藏族、撒拉族、土族服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自北京的小观众们自觉围成一个大圈,跟着工作人员伴随着歌声翩翩起舞,跳起了锅庄、土族舞蹈等,共同舞动“最炫民族风”,吸引了众多观众围观、拍照,整个场面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欢乐的气氛。
这是省博物馆“穿青海世居民族服装学跳舞”社教活动的现场。
民间艺术是我省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深受群众喜爱。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凝聚着千百年来青海高原先民们的文化和精气神,串联着青海历史文化的时光转换,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是没有“头衔”的民间艺术文化,都以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光彩,犹如串珠,争奇斗艳,为“‘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增添着独特魅力。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学生姚雨泽边跳边说,青海虽然距离我们很远,可是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了解到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独有的民族,见识到藏族等少数民族的服装、音乐等,我觉得我们民族大家庭文化真是丰富多彩,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去青海旅游。
首都博物馆宣教部宣教专员杜莹说,通过组织参与这样的活动,感觉形式很新颖,通过跳民族舞蹈,让北京的小朋友更好地去了解青海的历史文化,这样会让他们对这个参观展览有更深的情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