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2019年食品真实性技术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表示,目前对食品的要求在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增加了“真实”的需求;今后,在高端食品领域,真实性检测和监管方面将进一步加强。
侧重食品原料本身的真实性
此次论坛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主办,食品真实性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承办。
“食品真实性”是什么,和“食品安全”有什么区别?中国工程院院士、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介绍,“食品真实性”与“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并列,是食品的三大属性之一。“食品安全”是指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因添加工业制品等有毒物质对人体产生损害,大都属于食品“安全性”问题。而“食品真实性”则侧重于食品本身的“真实性”问题。
陈君石举例称,例如将养殖的鲑鱼充作野生的鲑鱼出售、香米中掺杂更便宜的品种、标称牛肉产品却掺杂有其他肉类、选购烟台苹果但其实际产地却并非烟台……食品造假事件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生产以次充好产品,标示虚假的产地、生产厂名、厂址等,均属于“食品真实性”问题。
食品真实性鉴别方法已上线
随着食品造假技术的演变,采用常规手段越来越难以检测食品造假,导致其成为全球共治的监管难题。
“鉴别食品的真假首先需要技术鉴别,实际上这种技术比农残留的检测方法更难。”陈君石举例称,例如拉菲葡萄酒,鉴定葡萄酒不难,但是不是拉菲的,这在技术上的要求就高了;其次,还需要国际合作,并建立食品相关的国际数据库;第三是需要建立相关标准,做到有法可依等。
据悉,2017年,科技部正式发布《“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食品反掺假控制技术”专项研究项目,支持食品真实性技术的发展。
“目前,食品真实性的鉴别方法已经上线,涉及葡萄酒、白酒、蜂蜜、鲍鱼等等多品类。不过因为‘打假’的成本很高,高端食品领域的真实性问题也最突出了,所以都聚焦在了高端食品领域。”陈君石说。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我国在2018年成立食品真实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采用核磁共振、同位素质谱等前沿科技手段研究食品真实性技术、装备和标准,为食品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欧阳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