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条有关盒马鲜生处理临期食品的微博引发热议,也引发人们对于商超如何处理临期食品的关注与思考。重庆商超是如何做的?如何既处理了临期食品,又避免了浪费?随后,记者进行了走访。
事件:盒马处理临期食品引热议 有人赞同有人觉得可惜
9月1日晚,名为“小椅子Zoe”的博主在社交平台表示,她发现晚上9:30之后,不少新鲜饭菜、海鲜、甜品、饮料、点心从货架上撤下,丢到小推车里拉走扔掉。而顾客提出拿走或者购买都不可以,让人感到很浪费。
网友微博的部分截图。图片源自网络
这条微博发出后,引发热议。有些人称,很多东西还能吃却扔掉确实很可惜,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有人对此表示理解,称商家如果不处理临期商品会惹来麻烦。比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会带来巨大的赔偿问题。
对此,盒马鲜生官方账号通过某社交平台回应道:“对于损耗的商品,我们也不想他损耗呀,哪个企业都不想扔掉的哇。感谢大家的关心,目前已经尽力止损了,当然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任重道远。”
盒马方面表示,一是将从源头保证效率和品质,基地直采全程冷链运输;二是根据门店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保证日日新鲜,严控订货量尽量接近实际购买量;三是保证商品在无变质无食安问题的情况下对部分商品打折处理;四是像富含蛋白质等容易变质,但外表看不出实质的商品一律销毁,防止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走访:保质期内打折卖不掉 商超再进行销毁处理
重庆各大商超是如何处理临期食品的?记者走访了家乐福、永辉等大型商超。
家乐福设置了临期食品销售专区。 周晓雪/摄
记者在家乐福杨家坪店看到,该门店设有专门的临期食品销售专区,放置在这里的临期食品都绑有带有提示字样的胶带,提醒用户在保质期内食用完毕。“我们每天有专门的人负责检查商品,并做好相关的检查记录。对检查到的临期食品,我们会下架到临期食品专柜做买赠或打折等方式进行销售处理。对于破袋或立即要过期的商品我们会统一进行破坏性的销毁处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家乐福杨家坪店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家乐福超市,买赠产品的胶带上有临期食品的提醒。 周晓雪/摄
在渝北区锦橙路一家永辉生活店,记者看到,部分超过生产日期1-2天的生鲜、蔬菜、水果打上了特价标签,降价20%—50%不等。
晚上,永辉超市有一部分打折的生鲜、蔬菜。 周晓雪/摄
永辉超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普通商品在临近保质期的3/4这个临界点时会进行打折出售,一般是正价的五折或者三折。还有一部分临期食品可以退回厂家,厂家有处理临期食品的专门途径,没有办法退回厂家、且打折未销售完的商品,则进行销毁处理。
专家:“食品安全”不仅靠商家自觉 也需要社会共治
对于“如何处理临期食品”这一话题,在重庆市食品安全促进会秘书长朱勇看来,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处理销毁临期食品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朱勇说:“大型商场将临期食品换掉标签继续出售的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消费者如果长时间都食用这种临期食品,身体多少都会出现问题。”
朱勇说,对于临期食品的处理,欧洲一些国家的作法是先进行打折处理,到了临界点则全部进行销毁处理,绝不会将临界食品卖给消费者。销毁的同时是否造成了浪费?朱勇认为,首先要保障民众有食物可吃,其次是让民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中国目前没有必须销毁临期食品的法律要求,大都靠企业自觉,行业规范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知名科普博主云无心博士在其社交平台表示,商家的经营目标是“迎合”消费者。消费者想要最“生鲜”的产品,商家就采用尽可能的保质期,过期就扔掉。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保质期”等概念的理性认识。
比如在国外,有很多商家会把临期或者过期食品送给需要的穷人或者慈善机构。但在中国,这么做不见得能为商家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可能承担许多负面的“舆情”。前不久曝出某公司赠送给环卫工人过期的瓶装饮用水,基本上是一边倒的批评谴责之声。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这种过期程度的瓶装水和生鲜产品,其实都没啥问题。对于商家来说,扔掉无疑是最保险的。从社会资源的角度,这样做当然不好。但商家的社会责任,从来都是在盈利和最大限度地自我保护之后,才能考虑到的事情。”云无心表示。
他山之石:可专门面向低收入群体 或开创“食品循环链”
如何既能处理临期食品,又能避免浪费?据媒体公开报道资料显示,相比国内食品企业简单的“保质期”设定,许多国家的食品外包装上都有“食用日期”和“最佳食用日期”之分。前者指在该日期后继续食用会影响健康,必须停止销售,后者则指食品质量在该日期之后会下降,但不存在安全问题,零售商可以选择降价出售。
日本的做法更进一步,2016年开始,日本为降低食品浪费,在保留原有的“赏味期”和“最佳赏味期”之外,还将期限单位由“日”改为“月”。还有,美国某知名有机食品超市就开设了一个专门低价处理临期食品的子品牌超市,专门面向低收入群体。英国则有超市,让低收入群体可以不掏钱,直接以店内劳动换取食物。
但这光靠商家自身的努力肯定不够,社会配套很关键。部分欧美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经验可借鉴。例如,加拿大的超市每晚会将临期熟食等进行打折处理,至关门时还卖不出去的则会丢弃。当地民间组织会在超市人员丢弃食材后进行回收与分类,将依然可食用的部分低价出售或直接分发给低收入群体。德国则有“救济餐桌”公益项目,将临期食品发放到低收入群体手中,只象征性收取费用。
临期食品也并不一定要吃到肚子里才不算浪费。在便利店经济最为成熟的日本,每天会产生大量熟食便当和面包等临期食品,它们的另一个出路就是参与循环再生系统,变成肥料或饲料。如罗森开创了“食品循环链”,下架食品先进行堆肥处理,再将有机肥分给与之合作的农户,种出的新农产品再送到罗森售卖。德国则会将临期食品和其他食品垃圾进行发酵,利用发酵后产生的沼气来发电发热。( 周晓雪 邱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