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月前,吉林省洮南市一个家庭农场收到了中国太保产险支付的玉米收入保险赔款80万元,这笔“救急钱”稳定了农户收入水平,增强了农业恢复再生产能力。这是无数保险理赔案例中的一个,也是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生动写照。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支持“三农”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方面,就金融服务好“三农”发展等作出具体安排,体现了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性和完善金融服务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由于“成本高、风险高、效益低”,农村金融服务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中央有关文件聚焦的领域之一。
近年来,监管部门相继出台金融支农政策,鼓励保险机构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支农信贷和金融服务力度,金融支农资源不断增加,涉农金融服务持续改善。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3万亿元,同比增长6.6%。2018年,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3.5万亿元,同比增长24.2%。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这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
“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农业收入并促进农业投资,从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都在致力于提升农业保险在其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说,要扩面增品提标,就要优化保费补贴机制,构建多元化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尤其要构建起多层次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近年来,一些保险机构抓住政策机遇,在丰富农业保险产品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去年中国太保产险共开发农险产品400多款,包括281款种植业产品,114款养殖业产品,16款林木业产品。”中国太保产险副总经理宋建国说,还为河北、山东等10个粮食主产省定向开发了大灾保险产品并实现出单,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
服务“三农”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要各施所长并形成合力。保险机构擅长提供风险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则在提供资金活水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为本地“三农”服务。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监管部门将通过监测指标的定量评价和监管措施的硬性约束,对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定位进行纠偏,确保其落实好中小银行的定位要求,全面提高“三农”服务效率和水平。
这位负责人说,农村商业银行等作为主要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扎根当地、潜心服务,可以更好地帮助经营主体纾难解困,推动实现金融与“三农”良性互动、共生共荣。
专家建议,打好金融服务“三农”的组合拳,还需要监管部门用好差别化准备金率和差异化监管等政策,切实降低“三农”信贷担保服务门槛,银行业金融机构则应提高金融服务精准匹配能力,加大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