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生物技术的“神奇之手”,一粒小小玉米的身价实现数十倍乃至百倍的增值。日前,一款低碳、绿色、高效的缬氨酸新产品,在位于哈尔滨新区利民开发区的黑龙江金象生化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象屿生化)研发中心研发成功,刚刚投放市场便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
“目前市场上有缬氨酸产品,但我们研发的缬氨酸新产品可以说是世界首创的。”象屿生化研发总监曹国强告诉记者,象屿生化研发中心科研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充分利用菌种及原材料的特点,开发了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实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污水发生量下降85%以上,能耗下降约1/4,大幅减少了资源消耗和环保负担,而且产品综合利用率(包括产品和副产品)提升约15%~20%,真正做到低碳、绿色、高效。
在象屿生化研发中心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有的通过利用液相、气相、色谱等设备来进行产品质量检测,有的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来筛选性能优良的菌株,有的利用小试发酵的方式进行菌种的改造和验证。在这里,玉米和菌种是主角。
“玉米的深加工当走到发酵这一环节,在菌种的作用下产生新的产品时,算是真正进入生物经济范畴,附加值大幅提高。”象屿生化总经理卢煜说。
“可以说我们是生物经济领域的‘新玩家’。”曹国强说,生物经济发展占主导地位的就是技术,而技术靠研发来驱动。5年间,这个“新玩家”在研发投入上肯下“大血本”,平均每年3000余万元,且在不断增加。
据介绍,象屿生化是世界500强企业厦门象屿集团在黑龙江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的投资企业,下辖富锦产业园、北安产业园、绥化产业园和研发中心。研发中心于2018年投资1亿元建设,包括哈尔滨研发中心、绥化研发分中心和北安研发分中心。已建成合成生物学工程化平台、检测分析平台、功能饲料开发平台、多尺度发酵工艺开发平台、生物技术转化平台5个功能性技术平台,实现氨基酸产品从菌种改造到生产放大的研究体系闭环,搭建起生产过程中副产物增值产品技术开发体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象屿生化每年玉米加工量达320万吨,加工规模列全省第二位。随着研发中心成果的应用,象屿生化实现了从玉米初加工到深加工再到生物经济的“三级跳”。
5年来,研发中心针对玉米加工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研发,支撑起整个象屿生化的生产和销售。目前象屿生化既有淀粉、玉米蛋白粉、喷浆玉米皮等玉米初加工产品,还有结晶糖等玉米深加工产品,更有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等经过生物发酵技术产生的高端发酵产品,形成了完整的玉米深加工全产业链条。不仅如此,象屿生化研发中心在引领企业玉米深加工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等。
《黑龙江省“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动生物农业产业迈上千亿级,建设国家生物发酵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知名的氨基酸生产基地,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象屿生化加速发展的信心。
“企业的产业规划与政府的发展战略相契合,这是最大的利好,对企业建立核心竞争优势,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卢煜说,象屿生化致力于成为玉米深加工产业领航者,确定了推进大健康产品升级、服务大农业升级的业务发展方向,相信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应用,象屿生化能够和黑龙江省的生物农业发展同频共振,再上新台阶。(薛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