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刘静慧 韩野)为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秸秆变肉”“千万头肉牛”发展决策,白城市成立“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工作专班,通过召开推进大会、组织现场观摩、强化典型示范等措施,以工业化思维、项目化措施强力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突出“四化”向牧业强市转型,力争“十四五”发展肉牛150万头。截至目前,全市肉牛饲养量发展到43.9万头,同比增长55%,其中存栏37.3万头,同比增长66%;出栏6.6万头,同比增长12%,初步形成了头部企业引领、“小规模大群体”支撑、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突出“良种化”繁育。支持域内国家级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德信公司扩建、扩繁、育种,加快建设肉牛良种繁育基地。采取“一事一议”“现场办公”等方式,在用地、电、路、水、网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政策倾斜,能减则减,能免则免,无偿提供土地21公顷,为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公司从源头改良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肉牛种源供应基地。同时,针对草原红牛种群退化问题,明确通榆县出台专项政策并争取国家和省级扶持资金,采取政、研、企结合方式,加强草原红牛品种的提纯复壮,建立资源谱系档案,扩大核心种群规模。建立良种推广体系,推行育种企业、县级职能部门、基层繁育队伍“三级到户”,以域内吉林省畜牧业学校和畜牧部门培训监管“双驱动”为支撑,培育壮大基层繁育改良员队伍,规范繁育收费标准,推进繁育改良站(点)和繁育改良员就近肉牛养殖区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按照基础母牛存栏数量,自2022年起,每年良种繁育改良率要分别达到50%、70%、100%,到2024年末实现优质肉牛繁育改良全覆盖。
突出“规模化”养殖。抢抓省级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全力破解“水、电、地、资金”四大瓶颈,打造肉牛产业标志性示范。依托企业化管理的技术、市场和全产业链资源优势,拉动农户参与,形成集中连片的养殖基地。坚持“政、企、合作社、户”四方联营,以省级政策为杠杆,以整合乡村振兴涉农资金等投入为抓手,拉动多元投资,着力发挥秸秆、空间和产业基础三大资源优势,打造“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养殖风险共担、利益联结紧密的肉牛养殖模式。推广通榆“政府搭台、企业引领、金融助力、保险兜底、农户参与”“五位一体”园区化养殖模式,形成担保贷款、托养分红、订单生产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采取“放母还犊”“入股分红”等方式,辐射带动更多的合作社和农户参与养牛、分享收益。以政策为支撑,注重宣传引导全覆盖,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服务平台。为降低养殖风险,在1.5万元政策险的基础上加保商业险,给养殖户吃上“定心丸”。通过引入经济人和由企业创办“母牛超市”两种方式,构建肉牛交易平台,形成农户与经济人直接交易,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动物检疫一站式现场办公的购牛模式。今年,已发放肉牛活体抵押贷款2余亿元,购入肉牛1多万头。
突出“精深化”加工。突出布局优化,加快加工基地建设。坚持养殖和加工同步同举,实施全链条、全利用的产品开发战略,以肉牛养殖集中区、龙头企业聚集区为重点,优先打造通榆县、镇赉县两个屠宰加工基地,实施“两翼腾飞”的产业加工布局,既可以防止产能闲置、恶性竞争,又可以对白城域内实行“借厂屠宰”, 形成接省内,连黑龙江、内蒙古的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基地,加快由卖牛向卖肉、卖食品转变,提高肉牛产业附加值,厚植肉牛产业发展动能。加快推进通榆吉牛食品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突出招商力度,加快精深加工延链补链。坚持“产业树”理念,突出产业链招商,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全产业链条。通过营造投资环境,招引肉牛头部企业、实力企业,开发熟食制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皮革加工、骨制品、生物制品等系列产品,“吃干榨净”肉牛资源,多层次、多环节提高肉牛产业转化率和贡献率。
突出“品牌化”打造。用好通榆草原红牛、通榆草原红牛肉、敖牛山黄牛、万宝敖牛山黄牛肉4个肉牛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引导并支持企业培育、创建、整合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采取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努力打造具有白城特色的肉牛品牌。突出品牌保护。健全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口蹄疫、布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牢牢守住无疫区底线。全力打造“无疫小区”、“动物疫病净化场”。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溯源标识全覆盖,对畜产品质量开展自行抽检,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品牌营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积极参与“吉林肉牛”品牌推介联盟,充分用好新电商、自媒体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品牌宣传推介。借助白城与长春、嘉兴等合作契机,支持企业在域外建设品牌专营店、展销专区,有效提升品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