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定市永华南大街进入西大街,踩着青石板路,穿过数家喧嚣的自行车店铺,小径通幽处,只见一栋中西合璧的两层青砖小楼甚是气派。门头悬挂的金字匾额“稻香村”让人眼前一亮,糕点的香气也扑面而来。
保定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的糕点师傅在制作100斤的大月饼,这是镇店绝技。 本组照片均为资料片,由保定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提供
在老店成立18周年时,创始人曹洪波和工人在店铺前合影留念。
“100多年前,老店便建于此、盛于此,前店后厂,百年香气不断,延传至今。”近日,保定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玉柱望着匾额自豪地说。
一家糕点铺面能延传百年,其中有何奥妙?
“你看门楣上方两侧,一边嵌着‘含英’,另一边镶着‘咀华’,这两个词的出处可是大有来历。”赵玉柱故意卖了个关子,随后给出了答案。
原来,“含英”“咀华”语出唐代韩愈的名篇《进学解》,其中有句“沉浸醲郁,含英咀华”,意为沉浸典籍馥郁香气,细微咀嚼体味精华所在。老店创始人巧借文人读书之道,既道出了糕点制作讲究真材实料、制作精良、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又为老店糕点赋予了文化内涵,提升了产品的品位。
赵玉柱说,“含英”“咀华”是成就老店百年延传的文化内核。1917年,老店在保定市最繁华的西大街开张营业。彼时,保定作为京南第一门户,官商士绅往来云集,已有四美斋、真素斋、福兰斋等数家名头响亮的糕点字号,可以想见,老店创始人曹洪波若无独到法门,在此立足,将何其难也。
当时,曹洪波遍请南方糕点名师,又邀来北京稻香村师傅,所产糕点兼具南北风味。凭着工艺讲究、选料精良、货真价实,老店出品均属高档,在保定首屈一指。“制作花饼的玫瑰,必须是专人从云南采购的;面粉必须是乾义面粉厂的;糖必须是两广的蔗糖……”今年66岁的田新刚从16岁即进厂做糕点,他说,他们对品质的追求始终如一。当时,驻保高官及各界贤达皆以品食老店点心为雅事,每逢节礼、招待,都让店铺用食盒装满糕点送至府邸。
抗战时期,曹洪波离开保定,仅靠伙计师傅苦苦支撑、勉强维持。直到1948年,保定解放后,老店的官僚股份被收归国有,后又经公私合营,四美斋等数家老字号并入,政府拨款投资、扩建厂房,老店迎来新的发展高峰——中、西、京、南四式糕点齐全,高级糖果为省内独创,各种果脯出口创汇。
正所谓其兴也勃,其衰也忽。时光流转至21世纪初,厂子行至低谷,后又将“稻香村”商标失误转让,厂子改制后,重新注册“一品稻香”“保稻”商标,凭借百年积淀,再次出发。2017年,“保稻”被保定市商务局授予“保定老字号”称号。
百年基业前辈事,再铸辉煌后来人。如今,保定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是“80后”李铠光,主管经营。头顶百年老字号金字招牌,肩上扛着千钧重担,他所面临的课题是如何在传承百年老字号精髓的基础上实现中式糕点复兴。
李铠光说,传统中式糕点有一个特点就是高油、高糖,碎渣多,与目前人们崇尚健康饮食、倾向于低脂低糖的理念相悖。“我们对产品结构、品类主动调整,适应市场需求,要‘中点西作’‘中点细作’。”李铠光想出的办法不少,但“含英”“咀华”的文化内核始终坚守,选料考究、制作精良的传统没有丢,所用原材料都是国内一线品牌。
“百年基业,再铸辉煌”。在保定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的厂区内,8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格外醒目、激励人心。在李铠光年轻一代的开拓下,该公司销售额以每年增长15%的速度快速发展,可生产中式糕点、西式糕点等三大类100多个品种,年产值近6000万元。(寇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