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品茗好时节,万千茶香溢江城。
这是5月3日至6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第19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交易会暨紫砂、陶瓷、茶具、工艺品展的宣传语。
作为2012年以来每年举行的春茶大会,本届展会基本做到了宣传语上的“万千”——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上百个名茶名器产区的千家知名企业参展,产品涵括绿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所有品类,以及紫砂茶器具、茶食品、茶服、茶包装、根雕、红木、文玩、书画、工艺品共约10万种茶产业链产品,4天共吸引10万多人次前来参观品茗,签约交易8.73亿元,较上届增长9.16%。
然而,展销两旺的背后,却难掩湖北茶尴尬——1500个展位,三分之二以上被外省品牌占据,茶器等茶产品难觅湖北企业身影;8.73亿元的签约交易额中,湖北茶只有1.75亿元,份额仅占20%。
外地品牌云集家门口
步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不难看出,3万平方米的展区被精心划分为中华品牌馆、普洱黑茶馆、湖北名茶馆、国内茗茶馆、茶器美学馆、文玩工艺品馆及“一带一路”国际精品馆七大板块。
省内以产区和茶类为单元,或政府组团,或企业抱团,前来展销,湖北宜红、恩施玉露、五峰毛尖、襄阳高香茶、武当道茶、赵李桥川字牌、羊楼洞青砖茶、英山云雾等知名品牌悉数亮相。
只不过,细细数来,1500个标准展位,三分之二以上被西湖龙井、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安化黑茶、六安瓜片等外省品牌占据,其装潢水平也普遍高出湖北茶展位一大截,走进去有如置身于高档茶馆。能与之稍作媲美的,除了湖北茶业集团,因东湖茶叙会而出名的恩施玉露、利川红,近年来发力“一带一路”的赵李桥、汉家刘氏青砖茶等少数展位外,各地组成的公共展区,与传统的茶市摊位区别不大,标价上千元的茶叶,最终以几百元的单价成交。
展会承办方相关负责人说,武汉茶博会创办于2008年,2012年起分春秋两季举办,以其10多年的观察,湖北茶无论在参展积极性方面,还是在参展的营销包装方面,和普洱、龙井、铁观音等全国性大品牌的差距不是一点两点。“外地品牌已杀到家门口了!”现场参展的某本土茶企负责人不由惊呼。
这显然与主管部门的初衷有所背离——作为全省唯一由省级主管部门支持的大型茶事活动,其本意在于发挥武汉尤其是汉口这一历史茶码头的重要作用,活跃本地茶叶市场,打开对外窗口,但从现场交易成果来看,湖北茶仅占20%的份额,表现不尽如人意。
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湖北茶品牌建设太弱。”展会现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偶遇前来参观指导的省农业农村厅原副巡视员万福祥。
他表示,湖北是茶圣陆羽故里,拥有鄂东大别山、鄂西武陵山、鄂西北秦巴山及鄂南幕阜山四大优势茶产区,近年来种植面积及产量均稳居全国第四位,但产值却始终在其他产茶大省之后。
“离强省还有很大距离。”万福祥结合参观感受表示,尽管从现场看,我省“东道主气场强大”——80多家企业或以产区公共品牌组团参展,或以优势企业品牌为主体抱团参展,但单个品牌拎出来,都难以和省外一个品牌抗衡。
在他看来,湖北拥有一条万里茶道,两个茶码头(汉口、羊楼洞),三大历史品牌(“宜红”“青砖茶”“恩施玉露”),以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武当道茶”“英山云雾”等绿茶品牌,可以说不缺历史、不缺规模、不缺品质、不缺技术、不缺人物、不缺故事,但仍未摆脱“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同业相轻、以邻为壑”的尴尬现状。
出路何在?早在前些年,就有有识之士提出,湖北应集中精力叫响既有的三大历史品牌,尤其发力一红(宜红)一黑(青砖茶)。
“当前各地涌现出公共品牌热,但张开五指,不如握指成拳。”万福祥说,叫响全国性品牌,不仅仅是企业的事,对比川茶、安化黑茶、信阳毛尖等邻省品牌发展之路,湖北在“政府推行业,企业做品牌”上还可下更大功夫。
万福祥表示,公共品牌热不是坏事——至少说明各地重视,有利于将茶产业抓实做强。不过,市场的事还得回归市场,品牌壮大还得靠做大龙头企业来实现。
他建言,茶产业已成为不少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未来3到5年茶叶产量很可能呈现井喷,省级层面宜尽早着手,深入推动茶产业整合升级,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还应鼓励拓展茶食品、茶饮料、茶医药、茶化工等产业链,变单纯的喝茶为吃茶、饮茶、玩茶、用茶,这是湖北茶“守正创新”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