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后旗头道桥镇农业“四控”情况采访现场
内蒙古旭一牧业有限公司牛棚内工人正在给牛投喂草料
本报记者 杨立娟 胡美兰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这里,坐落着亚洲最大——首制自流引水灌区;这里,坐落着“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这里的向日葵闻名世界,古郡五原被誉为“中国葵花之乡”;这里,还有“中国肉羊(巴美)之乡”“中国枸杞之乡”“中国蜜瓜之乡”等美誉;这里,是世界最大的有机奶生产基地,有机奶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菜(青红椒)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无绒毛分梳基地、全国第二大番茄原料生产番茄制品加工基地;这里,被学界誉为“长城博物馆”。这就是行进在高质量发展农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塞上江南、草原水城——巴彦淖尔印象。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境内有著名的淡水湖乌梁素海以及众多的湖泊而得名。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黄河流经该市345公里,灌溉出丰饶的河套平原。其地形地貌可概括为“一山两原”,中部的阴山山脉横贯东西,北部为广阔的乌拉特草原,南部为富饶的河套平原,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巴彦淖尔,农业禀赋有一套、农产创新有一套、农牧技艺有一套、农耕匠心有一套、农人智慧有一套、农情管理有一套。近年来,全市以“天赋河套”公共品牌为引领,以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控”为抓手,以改土为基础,探索出一条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
科技小院勤助农 四联四控细引导
“今天是录问卷的一天,在录问卷的过程,感受到了农户在肥料、农膜上投入不少,机械化程度还是挺高。通过这次调研可以发现,多多少少还是有变化的。” “前几天,杭锦后旗农广校校长刘安兵联系我,请我围绕陕坝镇加工型番茄、黄椒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为种植户讲一次课。”“今天还是我们小院邻居的大喜日子,是他第三个儿子大婚之日。也趁此机会简单了解了当地婚姻风俗。”这是3月23日杭锦后旗头道桥镇联增村核心区科技小院的工作日志(摘选),这份日志充满着青春气息、工作气息和生活气息。在宣传展板上,除了生产劳动、组织培训的内容,记者还发现了舞蹈装扮的照片,原来这是小院自发组织的广场舞,在指导日常生产之外,还丰富了农户的业余生活。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研一学生董鹏波,谈起科技小院头头是道:“零距离就是科技小院的师生工作在农村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随时随地发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零时差就是一旦农户有需求,随叫随到,只要有需要就会随时服务;零门槛服务的对象无论文化水平与家庭条件,只要有需要就会服务;零费用就是只服务不收费。我的课题研究方向是种养一体化,目前已经完成了对全旗奶牛和肉羊的产业调研,采了一些饲料样品,看一下饲料配比合不合理,给农户进行一些指导。”
今年年初,科技小院正式入驻杭锦后旗,已成立六个科技小院,以农业生产中的小麦、玉米、向日葵、西甜瓜等特色作物做科学研究,以杭锦后旗的一园一区一体为载体,服务于全员绿色发展研究。科技小院是建立在生产一线(农村、企业)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以实现作物优质、高产和资源高效为目标,引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生产,促进作物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并逐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探索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国23个省区,29家科研院所,45个产业体系,已建127个科技小院。
四联四控,纵横合璧。2018年初开始,巴彦淖尔市全面开展城、镇、村、户四级联创,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据介绍,2018年推广施用有机肥300万亩。计划到2020年,农药、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杭锦后旗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杰介绍说,全旗通过检测土壤,优化肥料结构与氮磷钾配比,加快推广缓释控、水溶性等新型肥料,并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利用水肥资源,实现“菜单式”施肥,普遍将化肥用量减少40%以上。联增村农民刘培新种了90多亩地。他说,以往这些地施肥花16000多元、喷药花3000多元,推广“四控”之后,肥料节省了三四千元、农药节省了近两千元。刘培新说:“以往每年种地收入在6万元左右,现在已增至10万元。花的钱少了,劳动强度也降下来了,还能赚更多的钱。”
天赋河套,世界共享。河套白酒、河套面粉、河套向日葵,河套巴美肉羊、河套番茄、三道桥西瓜、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二狼山白绒山羊……农牧产品一应俱全。这些天赋资源,正是巴彦淖尔打造一个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的根本。据悉,巴彦淖尔获得“三品一标”产品399个。其中,河套向日葵等17个农产品被确定为地理标志产品,获得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65个,绿色食品155个,有机食品62个。农畜产品已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联创助农。现代农牧业展馆是巴彦淖尔现代农牧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宣传巴彦淖尔农牧业的重要载体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通过展示优良独特的农牧业资源、优势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和优质绿色的农畜产品,吸引国内外企业和客商到当地投资兴业、观光旅游,进一步提升该市绿色农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展馆里,收啊收中国共享农机平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该平台创立于2017年,致力于解决机主和农户双方的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在线匹配农户的需求和机主的闲置资源,提高现有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在种植、收割、植保、金融方面切实助力乡村振兴,降低农户的综合生产成本,起到让农民增收致富的效用。平台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全市近400万亩向日葵目前90%靠手工收获,特此联合久保田及国内众多企业和专家,研发全自动向日葵收割机。收啊收平台用科技和大数据创新“三农”和服务“三农”,加速现代化农业的整体进程,进而“让乡村变得更美好,让种地变得更简单,让农民变得更幸福”。
龙头企业重牵引 拉动农户双增收
继去年以“天赋河套”品牌成功将牛肉销往北海舰队以来,今年又成功与阿里旗下“盒马先生”生鲜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内蒙古旭一牧业有限公司逐渐走入公众视线,已成为内蒙古西部规模最大的肉牛养殖循环一体化产业。旭一在发展企业自身的同时,积极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公司采用“企业+农户”的养殖模式,与养殖户签订肉牛繁育购销合同。有效利用农村资源,将繁育的犊牛及育成牛由农户饲养,饲养到10-12月龄,体重达到450公斤时,由公司统一回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农户坦言:农户饲养一头小牛犊可获利3500元左右,一头牛可以让一个人脱贫。在转移就业方面,公司常年固定用工80多人,将周边农户安排到企业工作,人均每年工资5万元以上,实现了家门口转移就业。公司全面启动对全市养殖场及周边农户良种肉牛品种的供应及技术推广,肉牛养殖基地发展到100家以上,带动5000多户农牧民参与肉牛养殖行业。预计全市肉牛在三年内存栏量达到10万头,为企业下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牛源,为进一步发展肉牛养殖事业开辟一条新途径。
早春河套,大地渐暖。在临河区乌兰图克镇鲜农现代农业园区,一座座温室大棚内绿意盎然,菜农们正在忙着打理、采摘各种鲜食蔬菜。菜农曹亮在园区承包了2栋大棚,主要种植彩椒和黄瓜,由鲜农公司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一条龙服务,一年下来收益超过了10多万。他满意地说:“从去年腊月到现在,黄瓜收购价一直保持在4块多钱,1个棚1亩2分地,纯利润就达到7万多元,顶过去的几十亩大田。”目前,园区年产鲜食蔬菜5万吨,成为河套地区重要的蔬菜输出“菜篮子”。园区还与扶贫部门合作,通过减免承包费的方式,让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园种植温室,目前已全部脱贫。园区还吸纳社会资金建成光彩事业社会扶贫产业园,承诺保底年收益不低于350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户产业扶持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积极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工作中,内蒙古草原鸿泰肉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蒙元宽食品有限公司等诸多实体均不甘落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草原水城,天赋河套;塞上江南,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