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监管

贵州
下拉

科技创新助力遵义红粱品种选育实现新突破

2023-02-08 09:41:51 来源:遵义日报 编辑:吕可意
摘要:近年来,陈小翠和她的团队立足遵义资源禀赋,聚焦酱香白酒产业发展,切实把红粱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主攻方向、研究重点。

  

“总投资4987.16万元,占地19.8亩,总建筑面积8347平方米的种质资源库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这是遵义市红粱等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护中心,预计年内将投入使用。”近日,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红粱研究团队成员陈小翠说,这是我们依托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发展,强力推进种子工程建设的生动缩影。该项目建成投用后将对全市特色作物种质资源进行系统鉴定和保护,为深入推进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壮大产业筋骨,助力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近年来,陈小翠和她的团队立足遵义资源禀赋,聚焦酱香白酒产业发展,切实把红粱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主攻方向、研究重点。从扎根田间地头的科学技术指导服务,到专注伏案于实验室的品种选育;从辗转多地奔走各方的深入沟通交流、密切对接协作,到系统梳理总结归纳红粱高产栽培的技术研究……他们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研究与集成应用,大力推动科技助农兴农。陈小翠连续6年担任省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帮助服务企业(合作社)申报项目3项,解决群众农业生产中的问题50余个。

在陈小翠看来,只有坚持把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导,把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刀刃上,才能真正精准把握关键,优化资源力量,以实际行动把科研论文写在黔北大地上。

遵循这一理念,陈小翠和团队带着责任与使命,心系群众和产业,致力于红粱种质资源的农业科学研究。团队现有核心人员8人,平均年龄37岁。现有高级职称5人,研究生7人,市管专家1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千层次)3人,覆盖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研究领域。他们希望依托科学技术的力量,选育支链淀粉含量高、玻璃质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种皮厚、耐蒸煮、抗逆性好的遵义红粱优良品种,为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助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我院遵义红粱科研工作虽起步较晚,但目前仍在精准持续发力中。”陈小翠说,通过近年来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我们通过资源收集、材料创制获得育种材料2000余份,并多措并举选育了一批新品系,现获得成熟新品系22个,完成初步鉴定5个。特别是矮化新品种的选育取得显著成效,预计能平均降低红粱株高50厘米左右。

陈小翠进一步解释道,致力于开展红粱矮化新品种选育工作,是因为研究成果的应用不仅将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红粱种植密度和它的抗倒伏性,为全面实施机械化收割创造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农科院、红缨子公司的有力指导下,遵义红粱种植科研工作高效推进中,一方面深入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大力推广“红粱+”绿色种植模式,有效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产出率。另一方面,开展红粱早熟种质资源的创新、应用以及红粱相关功能基因挖掘和QTL定位,为红粱分子遗传育种奠定基础。

两年来,陈小翠和科研团队共同承担并实施科技项目10余项,获批总经费200多万元,并在项目实施期间发表论文《EMS诱变对酒用糯高粱出苗及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遵义市酒用高粱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相关分析》,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目前,红粱育种进程取得阶段性进展。

“我们通过甲基磺酸乙酯(以下简称“EMS”)突变体库构建,创作优良材料100余份;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红粱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离获得红粱紫斑病病原菌,为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陈小翠表示,这些基础性工作意味着我们成功掌握了现代育种技术,为遵义红粱种质资源保护与指纹图谱构建,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条件。

科研成果能越快转化于应用,越将为产业壮大发展赋能。今后,遵义市农科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四川省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贵州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等交流学习,全面开展遵义市特色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护、鉴定、开发利用工作,着力提升新品种培育能力,加强遵义特色产业全生命周期科技研发和应用,充分用好“技术股+现金股”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政策,持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奋力推动遵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李培松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