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李晨生)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绿色、无公害和无农药残留的蔬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18年初开始,巴彦淖尔市全面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2019年,临河区全力推广农业绿色集约安全生产模式,深入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的“四控”行动,加大源头控制力度。
据了解,临河区在控膜提效方面,全区现有村组级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291个、镇级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12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处理企业2个,落实农药包装废弃物区域集中处理站1个,形成了组有回收员、村有回收点、镇有回收站、区有处理厂的四级回收网络,实行地膜“谁生产、谁回收”“谁使用、谁交回”制度,保证我区农膜生产、使用、回收、利用链条的完整性。
据了解,以前每卷10公斤的旧国标地膜可铺六七亩地,而现在同样重量的新国标膜只能铺三四亩,部分农民认为加大了生产资料投入成本,但是新国标地膜较厚,质量好、回收率高,交到回收站的地膜可以以每公斤7元的价格用于购置新地膜,而且新国标地膜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省去了除草的费用,这样一比较还是挺划算的。
对农民来讲,土地质量决定了收成,让土壤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农民最关心的事情。为做好乌梁素海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临河大力推进“四控”行动,其中新国标农用地膜可切实有效弥补旧国标地膜的不足,大有裨益。“2019年全区覆膜面积控制在162.52万亩以下,较上年减少9000亩左右,全区残膜回收面积达到61.8万亩,计划回收129万亩,回收率可达80%以上。
地膜虽然可以保温保湿、助力增产,但是对土壤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旧国标地膜易破碎,不好回收,残留过多,有的种子发芽后没多久就死了,挖出来才发现是根扎在了残膜上;残膜累积会导致土壤板结,破坏耕地质量,造成水分疏导受阻等不利于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的现象出现。而新国标地膜可以回收再利用,有效减少白色污染,保证土壤不被破坏,从长远考虑,确实值得推广使用。
今年秋收结束后,第一批国标地膜将回收到利用处理企业,在这里,地膜经去除杂质、清洗处理、融化,先加工成塑料颗粒,再加入新料,做成生产滴灌管带等材料,实现循环利用。下一步,临河区将探索大面积机械化回收地膜,提高地膜回收率,并长期开展地膜的回收和利用工作,全力打好乌梁素海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组合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塞上江南、绿色崛起的关键期。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四控”行动,是临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