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来宾市兴宾区各畜牧养殖场,处处可见牛羊肥、猪儿壮,一片“畜”势勃发的兴旺景象。
近年来,兴宾区以水产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政策扶持、引导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等措施,发展现代生态养殖业,助推畜牧产业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安全的产业发展之路,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发展新格局。
目前,该区生猪养殖场达197个,生猪产能达175万头,规模化水平达90%,生猪产能居全区前列,连续15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今年1—11月,该区生猪出栏73.6万头、肉牛出栏5.57万头、肉羊出栏5.94万只、家禽出栏989.16万羽,同比分别增长20.4%、6.7%、6.17%和3.21%。
扶持:政策奖补为产业护航
“5年前我获得奖补资金,建起了高架网床栏舍……”在石陵镇全来村委的兴宾区三石养殖场,负责人麦凤向记者细数自己获得的政策激励。
如今,他建起了700多平方米的网床栏舍,让猪儿告别“脏乱差”,实现生态环保养殖。今年,麦凤的养猪场有存栏生猪600头,年出栏1300多头,出栏量比早前增加了500多头。
麦凤获得的奖补资金从哪里来?原来,兴宾区连续15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兴宾区畜牧站站长罗伟宏介绍,该区将每年的奖金根据实际情况用于发展生猪产业。如2020年、2021年重点用于支持生猪疫病防控、生猪保险保费补贴等,今年计划重点用于开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示范创建。
近年来,除了生猪养殖外,该区还获评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以此为契机,该区充分利用各种政策措施,坚持育龙头、建基地、创品牌,推进水产畜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
近年来,该区先后出台方案,集合用地、用电、融资、人才等多项政策干货,提升要素保障,鼓励和支持畜牧业发展。同时,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限养”“适养”区域,优化养殖布局,对新建场在场址规划、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品种引进等方面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水产畜牧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带富:“龙头”带动链式聚力
走进兴宾区三五镇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双层高架床猪舍。在高架网床栏舍上,猪可以自由踱步。栏舍配备全自动化喂养系统,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猪正在欢快吃食,而与此同时,猪粪、猪尿则透过高床网孔落到下层,保持上层猪舍的清洁。
该基地与正大集团以代养合作模式养殖,正大集团为基地提供猪崽、饲料、药品以及专业技术和管理,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与大企业合作,可获得成熟稳定的技术和市场,又减少了疫病防控风险和成本压力。按当前一年出栏1万头生猪、3万头猪崽的规模,一年可有300多万元收益。”基地负责人覃兴欢说。
兴宾区持续开展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强化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带动中小养殖场(户)发展生猪产业,提高该区生猪产能,确保全年生猪出栏70万头以上。
如今,从传统分散养殖到科学规模养殖,兴宾区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合作养殖户遍地开花的格局。目前,该区共有生猪规模养殖场197个,今年以来就新增完成生猪多层立体工厂化养殖场8.83万平方米。
“龙头”进场,带动链式发展。该区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创建中国食品安全生产(广西)示范园区,吸引了正大集团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落户,着力打造广西乃至全国食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
创新:生态养殖激发活力
种养循环,绿色发展。在凤凰镇的广西国有维都林场2000亩种养循环油茶基地,苍翠的油茶林里,有一排排环保猪舍藏身其间。
养猪场工作人员介绍:“养猪场产生的粪水经无害化处理后转变为沼液,稀释后通过灌溉设备滴灌油茶林,剩余的沼渣还可作为油茶肥料。”油茶基地长期使用沼液施肥,增产达400公斤,且每年减少50%化肥使用量。如此“养殖—沼液—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很明显。
2018年,兴宾区获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支持220家养殖场(户)建设高架网床、异位发酵床等粪污收集处理设施,改进粪污处理利用模式;支持8家水果种植基地建设液态粪污输送管道、田间粪污暂存池等粪污还田利用设施。2021年,项目通过了自治区级验收。
项目的实施,让该区畜禽粪污利用率达95.3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备配套率达100%,并推动形成一批“畜禽养殖+粪肥利用+蔗果(油茶)种植或蚯蚓养殖”等新业态。(蒙进煌 李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