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刘静慧)金秋十月,吉林省的黑土地上田畴似锦、稻香四溢,在迎来收获高峰的同时,随着吉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也对农业减排固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吉林地处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出产的玉米、大米品质上乘,享誉全国,蜚声海外,在全面发展优质粮食产品的同时,吉林省也走出了自己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双减”之下 吉林大米种植率先实行减排固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成效。吉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奋力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吉林新贡献。
在我国,农业是除工业之外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其中主要来自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碳排放。吉林省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和水稻为主,所以农业减排固碳工作,主要从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两方面实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对畜禽的粪便、农膜、农作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吉林省在水稻种植上,推广氮肥后移、分量施肥等一系列措施。在长春市九台区健权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使用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3年了,这项技术是在水稻插秧的过程中,将基肥或基蘖肥或基蘖穗肥同步施在稻株根侧,有效控制化肥用量,改善了施肥“一炮轰”的现象,对氮肥的需求也降低到每公顷320斤左右。
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不仅节本增效、实现“减肥”,而且可以以合作社、大米企业为引领,辐射带动农户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于军洲在正在收割的稻田中满怀欣喜,“这些年利用这一‘减肥’技术不但省时省力,化肥利用率高,还减少成本,非常适合我这样的规模化经营的水稻种植合作社”。这一技术也引领了吉林省稻米产业生产的重大变革,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进了氮肥减量增效。
增收与固碳的协同增效
农业不仅是温室气体排放源,更是固碳增汇的主要贡献者。吉林省加速推进农业领域减排固碳,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利用水稻和玉米品种的改良、生产技术的提升、田间管理的改进等措施,使得吉林省在粮食增产同时,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规模。吉林省通过有机肥推广与应用、实行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等农田管理措施,助力实现增收与固碳的协同增效目标。
近年来,吉林省保护黑土地工作进一步强化,增施有机肥、秸秆覆盖还田等耕作方式在农村广泛应用,“减肥控药”的力度更大。在支持绿色有机大米发展上,吉林对通过相关认证的企业进行补贴,调动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2021年,吉林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水稻种植面积超500万亩。
舒兰市吉兰家庭农场位于舒兰市七里乡,拉林河、呼兰河两条河流穿境而过。为了保证稻米的口感,农场始终采用手工插秧收割的种植方法,采用生态种植、有机种植模式,在田间管理上也下了功夫,施用有机肥、人工除草、生物防治病虫害、稻蟹松土,出产的绿色有机大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受到全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
保护性耕作助力“碳库”发挥能量
农业既是全球温室气体重要的排放源,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道路上,吉林省农业减排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农业大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吉林省减排固碳持续面临新的更高要求,既要增产增收,又要减量减排,农业如何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做到协同推进?
土壤固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藏粮于地”战略实践中,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吉林省耕地面积11247.75万亩,是巨大的碳库,耕地固碳是增汇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吉林省积极推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等措施,提升农田有机质含量,进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和二氧化碳固定的能力,不断发挥好农田土壤的碳汇功能。
吉林省各地,因地制宜地使用各种黑土地保护模式,令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大大提高,土壤通透性强,玉米抗旱抗涝。2021年,吉林省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2875万亩,稳居全国首位。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建立
吉兰家庭农场负责人姜涛介绍,水稻的整个生长过程都离不开水,其基本需水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吉林大米的稻田水分管理就是要在水稻的各个生长期内,根据不同的需水要求,科学合理地排灌水,保证其正常的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从而促使水稻正常生长,保证产量和质量。而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即可降低稻田甲烷排放。
一直以来,吉林大米和吉林鲜食玉米种植,始终推进精准施药、节水灌溉等种植方式,积极采用节种节水节能节肥节药的种植技术,这无疑是提升了吉林省农业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鲜食玉米为例,截至2021年底,吉林省绿色有机认证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38万亩,全省入统鲜食玉米企业达到104户,认证的绿色食品玉米企业已达到32家,产品51个。
吉林省在大力发展鲜食玉米产业的同时,秸秆也得到综合利用。鲜食玉米秸秆可青贮也可制成膨化饲料,是肉牛养殖业青睐的“原材料”。鲜食玉米采收后,肉牛养殖场往往高价对鲜食玉米秸秆进行回收,实现资源再利用,既节约了养殖成本又有助于当地鲜食玉米种植户增加收入。秸秆经过牲畜过腹,又可以产生有机肥,形成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的良性循环,发挥好秸秆耕地保育和种养结合功能。
吉林省以现有的鲜食玉米生产、加工、秸杆青贮黄贮、肉牛养殖、有机肥生产、有机肥还田等主要产业环节为基础,构建出了“鲜食玉米生产与加工、秸秆青贮黄贮、用氨化饲料养牛、用废弃物生产沼气、有机肥生产与还田”的闭合式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结合和产业联接等形成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形成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在居民膳食结构改善等背景下,农业成为吉林省践行“双碳”战略的重要领域,吉林省既会完成好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更将回答好助力减排固碳的时代课题,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从而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搭建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优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