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监管

四川
下拉

四川南充:望天田变高产田 背后的那些科技力量

2022-10-18 16:23:30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郑添元
摘要:日前,南充市南部县的水稻刚刚收割结束。据悉,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产出低下的望天田,水稻亩产不足500公斤;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现已实现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的成绩。

  

汽车穿过连绵起伏的丘陵,一大片平地突然在山脚铺展开来。

这里是南充市南部县大王镇油房湾村,10月初,当记者来到村里时,水稻刚刚收割结束,连片的稻田内只剩下黄绿色的稻茬。

稻谷归仓,油房湾村党支部书记谢小春充满感慨,“今年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相比前两年足足增加了100公斤。”

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产出低下的望天田,水稻亩产不足500公斤,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何在遭遇今夏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后,当地水稻产量反而增产。望天田变高产田,背后究竟藏了哪些科技力量?

开荒地造良田:让“巴掌田”变成“整片田”

“高产不容易啊。”说起种粮经历,油房湾村1组村民雍志强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雍志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今年已56岁。一年多前,他和妻子种着3亩多地,种水稻全靠人工,田块小且分散,大型收割机进不去,每到收获季节,他和老伴要起早贪黑忙活好几天。

然而种粮费力却不挣钱,“水稻亩产400公斤到500公斤,每亩收入千把元。”雍志强说,再加上近两年化肥、农药涨价,种粮成本更高,两个儿女不愿再务农,几年前就外出打工了。

雍志强一家的情况是油房湾村现状的缩影。近十余年来,村里8成以上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一些土地没人种,杂草丛生。”谢小春说。

保护耕地就是保障粮食安全。今年初发布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随后,南部县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撂荒地整治项目,涉及大王镇等4个乡镇的10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8000多亩,其中含撂荒地复耕近700亩。

不过,工作推进却面临观念障碍。“光群众工作就做了1个多月。”谢小春回忆,全村有18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占全村耕地9成左右,涉及527户1518人,起初有一半村民都有顾虑。有村民担心,“田块集中后土地界限被打破,以后找不着自己的地了怎么办?”“流转以后没有地种怎么办?”……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承包地都经过了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流转后不仅有租金,以后还能务工、分红。”谢小春给村民算起细账,建设高标准农田能把“巴掌田”改成“整片田”,以后农机能下田了,地力提升了,种粮产量更高,效益更好。

还要解决资金难题。油房湾村上游就是升钟水库,但过去缺少建设资金,50%的农田都没有配套水渠,“农田灌溉难、排水难,每年水稻因为干旱至少要减产20%。”谢小春说。

为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从2020年起,四川省就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标准提高至3000元/亩,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1500元,地方配套1500元。

一切准备就绪,今年初,十几台挖掘机终于开进小山村,开荒整地、挖沟修路……鏖战一百天,山间分散的小田变成连片的大田,起伏的坡地变成平地,渠系和水泥机耕道纵横交错,农用机械可直接开进田间地头……“简直想不到,我们村有了这么好的田块。”雍志强感慨。

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89万亩,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提供了基础支撑。

用良种施良法:让良田有更高的产出

10月11日,两台秸秆粉碎还田机在田间匀速行驶,田里的稻茬和秸秆被机器“吃”进“肚”里,随后,秸秆被粉碎均匀抛撒进稻田,经过翻耕和土壤混合。

“秸秆全量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南部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郑元勋介绍,长期撂荒的耕地,土壤板结地力差,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还要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技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

“我们特意给土壤补充了很多微生物。”郑元勋蹲在农田边,一边翻看土壤一边介绍,机器耕地时,每亩会施用1吨以上的生物有机肥,这些有机肥跟普通有机肥可不一样,其中含有特定功能微生物,能让土壤变得疏松,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团粒之间空隙较大,利于保水保肥。地力培肥后,每亩还能减施化肥15公斤—20公斤。

土壤改良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过程,“尽管前期投入较大,但能推进农业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通过建设示范县、示范基地,推广粪肥还田、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并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有了良田,还要用良种施良法,才能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油房湾村种植的‘千优531’、‘宜香优2115’,都是近年稻香杯评选出的优质米品种。”郑元勋说,这些水稻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性强、米质优。

在栽培技术方面,今年当地大力推广水稻高产栽培、精准施肥、绿色综合防控和机械化耕种收等技术指导和试验。“过去散户种水稻,每亩秧苗在八九千株,秧苗密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光能。”郑元勋说,今年全县大力推广水稻合理密植技术,每亩秧苗株数控制在11000—12000株,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后期肥水管理也要跟上。今年夏季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后,当地立即成立了助农服务队,全力抗旱保苗。“经过协调,今年上游的升钟水库提前放水,再加上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渠系配套,农田灌溉用水有了保障。”谢小春说,尽管遭遇了几十年一遇的大旱,但今年粮食没有减产。

好政策聚良农:解决了“谁来种地”难题

“有了良田好地,还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难题。”南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何会介绍,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骨干力量。

今年3月,南部县农业农村局挂出招引业主的公告,很快就吸引了3个业主联合承包土地5000余亩。南部县满囤种养殖农民专合社负责人毛丹就是其中之一。过去她一直在南部县承包土地种植柑橘,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让她决定改种粮食。“现在政策好,我们种粮有信心。”毛丹说,尽管粮食的亩产值不如经济作物,但只要提升机械化水平,降低种植成本,就能发挥规模效益。

在油房湾村,毛丹承包了1800亩高标准农田,700余亩水田全部种植水稻,1090亩坡改地种植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经过调型改造后的农田,土地连片,水稻生产可实现机耕、机播、机管、机收的全程机械化,每亩成本可降至900元,比过去低200元左右。

今年5月,700余亩水田全部插上秧苗,装载着药肥的植保无人机飞入田间,1个小时可作业30亩农田,效率是人工的50倍以上。8月底,改田后的第一季水稻迎来丰收。“地好种了,收成也增加了不少。”毛丹说,同一块田,今年亩产达600公斤,比改造前每亩增产100公斤左右。

秋粮丰收,新一季的粮食生产已在谋划当中。刚刚收割完的稻田又繁忙起来,10月中下旬就将用无人机播种油菜。眼下,十余台挖掘机已开进农田,在田边挖出一条条排水沟。“种植油菜需要提高农田的排水功能,现在正在开边沟。”毛丹介绍。

刚刚收完玉米大豆的1090亩坡改地上,马上也要播下小麦种子。“现在地型好,丘陵旱地小麦可采取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亩产可达400公斤左右,产量比过去高,还省工省劳。”毛丹说,通过实施“麦-玉(豆)”两熟模式,即种植一季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再种植一季小麦,土地产出更高。

“现在不仅解决了村里土地撂荒问题,土地产出也越来越高。”谢小春说,预计今年全村粮食可增产100吨以上。村集体也尝到了甜头,村里已与业主约定,未来每亩农田将收取20元的管理费,用于协助农田管理,这笔费用将计入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除了土地租金,还能参与分红。(史晓露 王代强)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