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张婧宇)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人们对农业的印象。传统农业是一种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农业加速融合,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演进,智慧农业正向我们走来。智慧农业到底是啥模样?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给出了答案。
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围绕我国农业产业重大需求,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的源头创新、平台构建和产品研发,历经20多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家级产学研一体化基地、智慧农业创新高地和技术成果辐射源。依托基地形成了农田信息采集、农业精准监测、农业自动控制、智能农机具、田间作业导航五大类100多款系列产品,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多项空白,累计授权专利1762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成果已在全国31个省市推广应用。
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 图片来源: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
“互联网+育种”新模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物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5%以上。基地围绕“种质资源评价-品种选育-品种审定和保护”育种产业链开展技术创新,研发了国内首个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协同的作物育种云服务平台(金种子育种云平台),研制了田间表型观测和种子质量检测系列装备,率先在隆平高科、北大荒垦丰种业等大型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广泛应用,引领传统经验育种向智能设计育种的转型升级。同时,研发完成了农业农村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平台,加速了我国种业大数据建设进程。“互联网+育种”打造了北京“种业之都”新标志,推动了我国种业科技向育种4.0时代迈进。
智能化系统装备让农业 “高大上”
小汤山基地大数据管理平台 图片来源: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
露地甘蓝“无人农场” 图片来源: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
智能水肥一体机 图片来源: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
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高效管控”关键技术环节,搭建了基于云服务的农业生产综智能管理软件平台,实现了数字大田、数字菜田、数字果园、数字设施等智慧场景落地,生产效率得到倍增放大,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升。露地甘蓝全程无人作业系统,实现了耕整地、起垄、移栽、采收的全程无人化及精准作业,并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技术大幅降低水、肥、药及人力投入,能够全天候24小时连续作业,推动“无人农场”从理论走向实践。农机作业远程监测系统,配备了自主研发的农机北斗自动导航系统、精准作业控制系统和农机作业监测系统,通过耕、种、管、收及秸秆打捆5大环节全程机械化作业监测,实现了农机作业数据可视化、监测精准化、核算精细化、管理数字化,显著提升了农机智能化水平。
质量检测技术保障智慧农业健康发展
电磁兼容检测平台 图片来源: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
软硬件产品可靠性检测平台 图片来源: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
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 图片来源: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
由于缺乏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手段,市场上农业信息软硬件产品的结构功能、技术性能、稳定可靠性等参差不齐,故障率和运维成本高,大大降低了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为国家推行补贴政策带来很大障碍。2016年,依托基地建成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软硬件产品质量检测重点实验室,并获得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资质,实现了7大类、200多个项目的检测,年均检测农业信息软硬件产品12000余件(套)。其中,硬件测试包括环境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电气安规性能、传感器精度、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农机作业监测终端等检测,软件测试包括并发能力、功能可靠性、信息安全性、可移植性检测,为农业软硬件产品市场准入提供了依据,为智慧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面向未来,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双轮驱动,承载好“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中试、示范展示、国际合作”功能,立足北京、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重要作用,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