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监管

福建
下拉

福建:加快种业发展 让“闽字号”种业做大做强

2022-04-12 09:26:18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郑添元
摘要:近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副教授马改艳、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徐学荣表示,虽然福建省种业发展特色优势明显,但仍然需要保护与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高技术核心产业,种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自古以来,粮安天下,种为粮先。一粒小小的种子关乎着千家万户的“米袋子”“菜篮子”。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种子与耕地问题同时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两大重点任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必须打好种业“翻身仗”。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种业问题,提出要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福建省耕地面积小,人均耕地少,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且老龄化严重,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正面临严峻的资源与成本双重压力,因此对提高单位耕地的生产效率、产值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良种在作物单产与产值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福建省种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福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种业创新工作,近年来,先后修订并颁布《福建省种子条例》,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省深改委研究通过了《推进种业振兴的若干措施》。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持续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取得积极成效。一是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和产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福建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90%供应省外,并出口东南亚国家。二是鲜食玉米品种优势逐步凸显,选育了优质、高产和广适性的闽双色系列甜玉米,并被广泛应用。三是薯类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全国领先,“福菜薯18号”“福薯7-6”等品种在全国推广面积占比大。四是龙眼、枇杷、橄榄、蜜柚、百香果等特色水果育种全国领先,枇杷新品种“早钟6号”推广面积占全国早熟品种面积95%以上。五是高香型茶树种质资源最丰富,育成茶树良种46个,数量居全国首位,“福云6号”和“茗科1号”是目前国内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繁育出圃茶树苗数量全国第一。此外,福建省还在青梗菜、花椰菜、兰科花卉、特色食用菌、菌草等作物的良种选育及花生遗传育种等方面领先全国,设施茄果、工厂化食用菌、白羽肉鸡等品种已初步突破国外垄断,正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全省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有力支撑了福建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但是,应该看到,虽然福建省种业发展特色优势明显,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不足。一是传统优质种质资源流失较为严重。福建省农业种质资源丰富,但近年来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种质资源种类与数量不断减少,一批传统特色种质资源分散保存于农家或科研院所,亟需系统收集保护,已收集的种质资源也面临活力监测和繁殖更新不足等问题。二是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受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平台和技术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影响,福建省库存资源的重要性状和优质基因尚待系统持续开发。三是缺乏种质材料和数据互联共享平台。种质资源优势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

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一是突破性品种不多。以水稻为例,虽然福建省水稻育种水平名列前茅,但真正实现产业化开发和大规模推广的突破性品种较少,品种同质化严重。节水节肥节药、适应性强、功能性消费作物品种较少,难以适应农业绿色发展和引领消费升级。畜禽产品在新技术开发、新品种选育等方面还未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育种技术较国际先进水平落后。国际种业巨头已步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育种时代,福建省育种技术还处于杂交育种向智能化精准育种的转变阶段,育种周期长、投入大、成功率低,品种性能测试技术体系落后。三是科研育种资源不均衡。作为市场主体的种业企业,科研育种资源积累较少,创新不足,人才紧缺。

种企小散弱,产业竞争力较弱。福建省种业企业近200家,大企业少,小企业多,行业集中度低,多数企业经营领域狭窄、盈利水平不高、研发实力不强。全国116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福建省只有2家。种企总体实力较弱制约了种业创新合力的形成,也影响品种产业化、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形成。

存在制约种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一是种业科研投入不足且配置不够科学。政策层面对政企产研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的引导和支持不够,经费支持周期与品种研发周期不够匹配且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二是研究成果考核导向有偏差。科研人员重视立项和论文,忽视产业需求,使育种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三是新品种产业化开发不足。品种展示与推广评价主要依托农技部门,科研单位及种企新品种产业开发不足,不能有效引导农户选种用种,品种市场寿命短。

为此,让“闽字号”种业做大做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开发。一是开展种质资源系统收集与抢救性保护。按农林牧渔产业等分类,加大全省种质资源普查力度,实现应保尽保,防止珍稀、濒危、优异资源永久消失。加强对入库种质材料的活力监测与评价,及时繁殖与更新,防止珍贵种质得而复失。畅通闽台种质资源交流引进机制,丰富福建省域外种质资源。二是加快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快省级种质资源库建设,完善基层特色专业库(场、圃)的基础设施,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稳定性、福利待遇。三是提升智能化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优异基因挖掘。通过高通量鉴定、等位基因规模化发掘技术,实现优异基因的规模化挖掘和功能标记,为在库的种质资源构建“分子身份证”。四是建立健全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建设省级种质材料与数据的互联共享平台,降低企业获得核心育种材料与数据的门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产业化研发。

增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进一步明确育种创新目标和需重点突破的品种。育种创新要紧跟或引领市场需求,向“好吃好用”和“提质增效”转变。根据福建省农业生产实际,要明确需进一步突破的重点特色品种。二是提升育种单位的研发实力。通过加大财政和资本市场等对育种基础好、实力强的科企联合体的科研投入,夯实育种研发的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促进研发技术向智能精准育种转变。三是强化育种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种业人才培养力度,将种业人才纳入全省人才规划,加快培养种业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开辟育种人员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对育种人才的支持,省科技进步奖向育种人才倾斜。加大对成果转化率突出的团队和人才的奖补。

培育壮大种业企业。提高种企准入门槛,建立退出机制,鼓励种企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畅通资金、人才、成果向企业聚集和跟市场走的渠道,通过引入专家团队、品种有偿授权、共建研究院等方式提升企业的商业化育种能力。加大对优势企业的育种研发奖补,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服”一体化企业,打响行业品牌。引导市场优化种业资源配置,大企业做精品特色种业创新,中小企业做好推广配套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一是理顺种业科研投入与管理体制。加快形成“企业出卷+校院所答卷+企业判卷+专家售后”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立由财政、金融、企业共同投资的机制,促成补助对象由“戴帽下达”转向“竞争获得”、研发方式由“定向研发”转向“自主研发”、补助方式由“先补后研”转向“研好后补”。对研发周期长的项目要持续稳定地投入,使研发周期与支持周期匹配,促成研发“开花结果”。整合省内同一项目的研究力量,避免重复性和模仿性研究。二是优化育种成果评价机制。实施重大品种和技术申报立项上的“揭榜挂帅”制度,把企业需求在平台上“悬榜”招标,有能力的团队“揭榜”,专家“挂帅”,以品种和技术的应用价值作为结项评审的关键标准。三是强化产业化开发。深化科研育种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机制,促进良种产业化开发。完善省市县品种展示、评选与推介机制,因地制宜举办多层次多维度的种业科技博览会、展销会,加快优势品种推广应用。

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落实好新《种子法》中“全链条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配强农业执法队伍,增强其专业知识和执法能力。加快智能化监管体系建设,形成全省种子数字化监管,实现种子顺向可追溯、逆向可追责。开展全省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加大打击力度,促进原始创新。(马改艳 徐学荣)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