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程华新 顾满 记者胡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2月20日,记者走进黄石市阳新县排市镇,看到村庄的生态产业愈显活力,良好风尚持续焕新,共建共治共享的成色更足更亮。
近两年来,排市镇驱动“红引擎”,凝心聚力,持续扩大“山水田地”优势,加速补齐“设施短板”,着力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为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抱团”打造“产业动能”,官科村推行“村两委+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抱团”发展脐橙、杂柑、蜜桃等水果产业2000多亩,油茶600亩,着力打造“官科红”品牌,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和农民增收。“自合作社建立以来,不复以往‘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合作社产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配套、产业结构多元合理,去年全村直接带动100多户脱贫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0多万元。”官科村党总支书记兼主任汪宣枝介绍道,产业优势更加凸显,“产供销”体系更加完善,全村实现合作共建、发展共赢、乡村共治,老百姓也走上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2021年6月,湖北省委授予官科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
改变绝不仅在官科村。近两年来,排市镇大力推进“党建+产业”的振兴模式,围绕生态化引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加大家民合作社、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电商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党建引领力度,推进“大带小、强带弱、富带贫”的产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舞起”产业“发展大旗”
排市镇下桥村党员明道开、袁知福,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17年成立丽萍专业合作社,发展白茶900多亩、油茶400亩,带动69名“5060劳力”就业,日薪100—150元。
种植基地 图片来源:程华新摄
“党员先锋带动,共同扛起产业发展‘大旗’,引领村民‘抱团’发展玉叶、嘉华、凯迪、万盈等‘生态种养合作社’,让荒山变绿,养殖产业‘生金’,‘小果子’产生‘大效益’,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下桥村党总支书记兼主任袁修鸿说,“同时,我们做了新修产业路5.6公里、村庄道路绿化、安装路灯100盏,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新型村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架连心桥、筑卫生塘、加固水库等实事。”
“没有党员的帮扶,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呀!”63岁的脱贫户袁修怀感慨地说,他家从2017年发展养殖业,去年养鸭2000只、阳新豚200只、牛16头、羊100只、蛋鸡500只,年收入8万元。
排市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党员在产业振兴中作出表率,通过抓党员带群众、帮扶群众,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镇引导党员领办创办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积蓄了更为强劲的动能。
“三类村”变成“红旗村”
在龙口村油茶基地,碧绿山的茶树,漫山遍野。村总支书记兼主任张德高和20多位农民正在劳动,笑声此起彼伏。几年前,龙口村既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又是“三类村”。全村425户175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39户310人,村集体经济“空壳”。
排市镇党委召回在县城做生意的党员张德高担任村党总支书记,通过配强龙口村“班子”,落实产业振兴、脱贫攻坚等措施,在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村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在张德高的带领下,该党支部2020年荣获“黄石市红旗型党支部”称号,2021年被黄石市授予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近三年来,龙口村千方百计为民办实事,构建水泥路14.9公里,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实现了道路绿化村庄美化,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架通网络“高速”,电网改造,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农民文化活动广场、卫生塘等,全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安居落业。
同时,该村推行“村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模式,落实土地流转、村集体资金和脱贫农民扶持资金及劳动力入股经营措施,发展油茶260亩,杂柑120亩,中药材800亩,稻鳝共作850亩,光伏发电80KW,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帮助张会忠等 119户脱贫户走上致富路。
“以前在县城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好了,到家门口的务工,每月能挣2000多块钱,年底还有股份分红,这幸福日子越来越甜哟。”朱彩霞满怀感激。
排市镇党委书记舒春风表示,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排市镇党委政府将持续擦亮“党建引领”的金牌,永葆“黄牛”的精神、“猛虎”的劲头、“实干”的作风,跑出排市镇乡村振兴“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