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央储备粮哈尔滨直属库工程师史刚强表示,粮库研发了一套通风环境一体化系统,既能通风也能环流,把最高粮温控制到20℃以下,保证粮食品质。
目前,我国粮食储存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因地制宜,运用多种绿色储粮技术,可以实现粮食的常储常新。接下来,我们到位于粮食大省黑龙江的中央储备粮哈尔滨直属库去看一看。
记者:这里占地54万平方米,相当于75个足球场的大小,拥有111栋仓房,如果按照每人每天1斤粮食计算,可供哈尔滨市1000万人口吃上70天。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西区,这里面拥有30栋仓房,是玉米和大豆的主要储存区。
刚收获的玉米水分最高可达40%,即便经过烘干,玉米内依然存在20%左右的水分。玉米在储存的过程中,如果温度和湿度不能得到精确的控制,就很容易发霉、变质。因此,粮库研发了一套通风环境一体化系统。
中央储备粮哈尔滨直属库工程师史刚强:这套系统既能通风也能环流,其中利用通风这个功能的时候,主要是利用黑龙江的自然低温条件跟粮堆进行充分的湿热交换,把粮堆温度降到0℃到零下15℃,为第二年的过夏储存充足的冷源。当过夏的时候我们利用这个环流功能,把冷源充分有序地放释放出来,把最高粮温控制到20℃以下,然后保证粮食品质。
这套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温度和环境的变化,在五种不同的通风和环流方式中切换。这样温湿度控制更精准,玉米的保质期也能够延长。
中央储备粮哈尔滨直属库工程师史刚强:通过我们的环流控温,能把玉米的脂肪酸值每年的增幅降到五以下,这样的话,玉米的储存期由过去的2到3年可以延长到现在的5到6年,比以前延长了一倍。
另外,中储粮还为所有的粮库安装了智能化粮库在线监测系统,工作人员只需要在监控室里盯住每个粮库的数据变化,就可以掌握粮食储存的实时情况。智能粮库建设在节省人工的同时,也用数据守护了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