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黄山市屯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严匡扶)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为推动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突出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主旋律,结合实际,按照《安徽省示范食品小作坊标准》,形成“标准引领、一村一品、一坊一策、多维监管”的发展模式,推动域内小作坊由“小散低”向“名特优”转型升级。
目前,全区实际运营食品小作坊78家,行业涉及糕点、豆制品、米酒、果干等8类传统特色美食,通过整治全面得到提升,已成功创建名特优小作坊8家,示范小作坊10家,建成南溪南豆制品加工示范区1个,辖区内2家已由小作坊提升为食品生产企业,实现小作坊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双提升。
新定位新方向掣画发展蓝图
学习先进,借“融杭”取真经。为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巩固小作坊整治提升工程建设成果。今年来,屯溪区市场局班子成员带队前往浙江学习交流3次,派出学员16人次,班子成员中1人留杭实训体悟3个月。通过座谈、考察、实地走访等方式学习借鉴“富阳经验”、桐庐发展模式,转变传统思路,学以致用,针对南溪南村内24家豆制品小作坊不同情况,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制定一坊一策改造方案。
精准把脉,把“师傅”请进门。食品小作坊产品以线下传统销售模式为主,为进一步拓宽销路,增加产品附加值,专门邀请电子商务协会的资深企业家进行电商直播培训,现场为60余名食品小作坊户负责人详细讲解了产品包装、视频拍摄、账号运营、产品销售、客户维护等多方面专业知识,鼓励经营户与抖音、淘宝等直播平台合作,实现线上年销售额600余万元。
转换角色,变“保姆”优服务。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围绕“最多跑一次”“放管服”改革等要求,转变监管角色,化身“店小二”提供保姆式便捷服务。一方面简化登记程序,采取证照联办、合并审核等便民利民措施,另一方面加强负面清单管理,减少对传统食品加工限制,解决许可目录覆盖面小、门槛高的问题。目前,全区78户食品小作坊已实现登记建档、食品安全承诺和证照齐全三个百分百全覆盖。
高标准高聚力打造发展新格局
多元主体参与,推动社会共治。构建“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食品安全大监管格局,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区环保分局、屯光镇等部门,全力破解资金、环境、销路等难题。利用媒体、网络等各种载体,鼓励引导群众积极举报食品“黑窝点”“黑作坊”,查处无证食品小作坊3家,实现食品小作坊治理从单一部门监管向多元力量共治的转变,营造全社会共治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资金保障到位,整治提升共建。屯光镇南溪南村是豆制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域,为了解决污水排放和空气污染问题,全区已投资1000余万元用于道路改造、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其中投资385万元完成豆腐排污水渠兴建。2017年为防治空气污染通过锅炉改造,每户花费1.5-2万元,煤烟污染问题得到彻底改善。2021年投入40余万元用于精品小作坊打造。整治提升过程中,实行以奖代补,对积极参与改造提升达标的小作坊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变“等靠要”为“闯改创”,逐步形成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担责、共同保障的共治格局。
监管宣传到位,实现成果共享。对食品小作坊进行风险分级监管,结合“农村食品安全治理”“文明城市创建”和组织培训等工作契机,开展食品小作坊相关法律法规宣贯,严格督促食品小作坊落实产品送检工作,对环境卫生、原辅料进货查验、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等方面实施常态化监管,并将监管信息向社会公示,推动食品小作坊从暗处走向明处,消灭食品小作坊安全“盲区”,实现食品安全成果共享。
新平台新品牌优化发展环境
拓渠道,线上、线下都有货。食品小作坊从家庭式简单加工到“名特优”的转型升级,已然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食品企业新军。为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作用,助力食品小作坊产品销往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和旅游景区外,全面开拓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渠道。目前,全区小作坊从业人员300余人,年产值近4000万元 ,其中线上销售额占30%左右。例如南溪南豆制品加工示范区产品在中心城区市场占有率达70%,每年线上销往省外年产值600余万元。
建品牌,生产、销售同步走。立足持久健康发展理念,突出特色乡愁,提升品牌效应,培育“一村一品”,积极打造南溪南豆制品加工示范区,形成一点带一片的良好氛围。目前已拥有“花山谜窟”“千里香”“小阿东”“无花果”等富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小作坊品牌商标8件、无花果果粉专利1个,另有2个茶干商标正在申请中。
大舞台,美食、文化齐亮相。借助安徽省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黄山举办的契机,打造奕棋镇祖洋酒坊、无花果基地和屯光镇南溪南村豆制品加工示范区等精品小作坊参观点,现场展示了我区悠久的“豆腐文化”和“精特优”小作坊建设成果,努力突破单店小街的“盆景”模式,逐步向区域美食“名片”的“风景”转型,将屯溪小作坊创建模式推向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