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监管

上海
下拉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1-11-04 10:18: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郑添元
摘要: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出炉。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罗利军研发出的“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绿色超级稻”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水稻是我们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罗利军说。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出炉,罗利军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11104101748716001.png

水稻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信息管理平台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供图

罗利军介绍,从水稻育种历史来看,上世纪50年代的矮杆水稻和上世纪70年代的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使中国水稻产量实现了两次重大突破。而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水稻育种一直没有大的进展,原因有三:一是水稻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低;二是品种存在高产与优质、高产与抗病、高产优质与抗逆性等优良性状难以兼顾的矛盾;三是水稻生产耗水量大,化肥农药施用量增加。

水稻,是一种需水量很大的作物,稻田要高产,要付出高水、高肥、高投入的代价。中国水资源匮乏,水成了一道“紧箍咒”,让水稻的产量突破举步维艰。

针对这些问题,“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团队组织成立了中国栽培稻分子育种协作组,历时20余年,系统地“守护”水稻遗传资源,在构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培育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水稻新品种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11104101821987001.png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供图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以罗利军为首的一批科研人员开始“走南闯北”,进安徽、走湖北、下广西、入浙江……

2002年冬天,罗利军带着团队来到海南,从无到有,建起了“节水抗旱稻”的种植基地。为何四处奔走?这是为了缩短育种年限,因为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气候条件下,团队一年可繁育二到三代水稻。

历经20余年,该团队突破水稻种质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研发出“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绿色超级稻”。该项目育成的新品种在国内累计推广达11.9亿亩,获经济效益1680.6亿元(人民币);在国外累计推广4423.4万亩。

发展“节水抗旱稻”是一项具有国际引领性的原创科研工作,罗利军介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示范推广上,亚非国家的试种“种到哪里好到哪里”,但产业化进程相对较慢。不过他表示,越南等国的推广慢慢有进展,预估未来10年会有很好的发展。

罗利军说自己是个“没有什么动人研究故事的人”。有记者问他这些年的经历时,他直言:“你们记者很爱问这个问题,但其实没那么复杂,工作就是工作,没那么坎坷,就是按部就班地做事,坚持去干。”(郑莹莹)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