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监管

新疆
下拉

新疆: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2021-10-27 14:47:21 来源:新疆日报 编辑:郑添元
摘要:日前,新疆迎来农作物丰收季。新疆农业科学院生物质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涂振东表示,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加工成牛、羊等草食动物饲料和有机肥再利用,能有效缓解饲料紧缺的压力,对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金秋十月,天山南北又迎来了丰收季。走进金灿灿的连片稻田里,来到棉桃吐絮的块块棉田里,受青睐的不仅仅是饱满的稻米和洁白的棉花,收割后的秸秆,也成为市场的宠儿。

新疆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秸秆资源数量多、分布广、潜力大。如何处理这些秸秆,让其物尽其用、发挥最大效益?

付之一炬不再是秸秆的最终归宿,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秸秆的多元化应用,不仅解决了擅自焚烧屡禁不止的难题,也让农民实现增收,相关企业得以培育、发展。一根根看似不起眼的小秸秆正华丽转身,撬开新产业的大门。

废柴变宝贝 增产又增收

沙雅县今年种植棉花190余万亩,正在陆续采收中。“我们这里的秸秆不焚烧,都变废为宝了。”10月15日,在沙雅县哈德墩镇的棉花地里,棉农亚森伊明·买买提看着自家棉田里的棉花秸秆被秸秆粉碎机粉碎,心里美滋滋的,“如今我们采取机械粉碎的方式还田,避免了环境污染,还能提高土壤肥力。”

同一时间,在沙雅县努尔巴克乡和谐村,小麦秸秆变身饲草料,让村民萨塔尔·阿卜杜热依木尝到了发展养殖业带来的甜头,“麦子收完后,大量的秸秆给牛羊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料,今年我又买了4头牛、30只羊,年底预计能收入10万元。”

还田,仍是秸秆综合利用采取的主要方式。除了粉碎、腐熟等直接还田外,深埋还田也是一种方式。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总结出了“秸秆青、黄贮饲料化+秸秆机械化灭茬深埋还田”配套技术模式,有效避免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优化生态环境。同时,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是具有多种用途且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秸秆资源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牧民收入及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新疆农业科学院生物质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涂振东说。

涂振东说,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加工成牛、羊等草食动物饲料和有机肥再利用,能有效缓解饲料紧缺的压力,对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也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改善了土壤结构,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都具有显著提升作用。

技术加创新 探索新模式

“这是揉搓打捆缠膜式秸秆回收打捆机,适应小麦、玉米地作业,与以往的打捆机相比增加了粉碎、发酵、压缩等功能。”提起这个收割秸秆的“新式武器”,奇台县兴农润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生军滔滔不绝。

奇台县作为昌吉州农作物秸秆资源大县,通过引进玉米秸秆捡拾揉搓打捆机和缠膜机,直接将秸秆一次性处理,厌氧发酵成青黄贮饲料,形成玉米秸秆“揉搓打捆缠膜模式”,既能防止秸秆发霉不变质,又能充分保全秸秆的有效养分不流失,彻底改变了秋季玉米秸秆不好储存、利用率低的状况,提升了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此外,奇台县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小麦秸秆“捡拾—揉搓—打捆”一体机一次完成作业,不用二次粉碎,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

昌吉州把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着力点,探索出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模式。

昌吉州党委农办主任、州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郭怀安介绍,昌吉州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示范区建设。在提升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互联网+农机”平台建设,重点推动机采棉、卫星定位导航自动驾驶、土壤深松机械化、降解膜应用及残膜回收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5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截至目前,该州拥有秸秆还田机4665台,全州农作物秸秆还田率超过70%,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率超过90%。

2020年,昌吉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达172.21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7.18%,全州农作物秸秆肥料化63%、饲料化33%、燃料化4%。

“下一步,我州将不断拓宽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和渠道,引领农作物秸秆饲草料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配套出台用电、用水、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循环产业链条。”郭怀安说。

融合产学研 打造“黄金秆”

商品草、精饲料……走进位于尉犁县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内的新疆绿洲大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洲大洋)生产车间,一包包秸秆经过粉碎、烘干、挤压等自动化处理工序,变成各种各样的产品从传送带上输送出来。

“秸秆浑身都是宝。”绿洲大洋副总经理王新告诉记者,8年前,绿洲大洋被尉犁县百万亩棉田秸秆吸引,在该县投资建成了年产2.5万吨的棉花秸秆生物科技项目。该项目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将棉花秸秆加工成不同的产品。

2019年,尉犁县启动实施8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和鼓励棉农增施生物有机肥料,减少不合理化肥投用,提升耕地质量水平,推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和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的落地。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2020年底,绿洲大洋在秸秆制作有机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建成了日处理100吨废弃物(秸秆+畜禽粪便),年生产10万吨有机肥、10万吨水溶肥、3000吨微生物菌剂的生产线。为检验秸秆制生物肥料对农作物的实际效果,绿洲大洋与当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建了8000亩棉花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基地,从年初的测土配方,到依土配肥制肥、精准施肥,取得了实效。

“往年每亩棉花地最少要用140公斤肥料,今年通过有效检测和配方结合,每亩地只用了112公斤肥料。通过多点测产,每亩棉花预计平均产量550公斤,比去年增加50公斤。”尉犁县众望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郭世学说。

“用秸秆和畜禽粪便合成生产的有机肥可疏松土壤,减少板结,保护了耕地地力,达到了化肥减量增效的目的。”王新说,按当前的生产能力,绿洲大洋每年秸秆使用量达2.5万吨。今年以来,该公司销售秸秆有机肥1500吨,产值达1200万元。(拍热扎提·阿不都 盖有军 杜建辉)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