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监管

云南
下拉

云南省墨江县打造紫米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基地 推动紫米可持续发展

2021-10-20 15:27:16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郑添元
摘要:日前,“云南墨江高山紫米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基地”正式立牌。该示范基地将带动当地村、社区保护墨江高山传统紫米资源和哈尼族传统资源文化,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日前,“种·未来——云南墨江高山紫米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基地”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癸能村立牌,标志着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简称“恒生中国”) 携手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简称“云南省林科院”)、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简称“千禾基金会”)进行的 “种·未来——云南墨江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迈出重要一步,为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提供绿色金融助力。

传统紫米种植面临多重挑战

“紫米在我们癸能村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我希望老品种紫米代代相传,一直种植下去。”李元美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豪尼传统紫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已经有几十户农户加入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了高品质紫米。

癸能高山哈尼族梯田中的传统紫米,已有360多年的培育历史,曾为墨江赢得“中国紫米之乡”的称号,是明清时期的贡米,享有“接骨米”“胭脂米”“补血米”等赞誉,也是当地哈尼族传统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食材,更是重要的高山珍稀生物遗传种质资源。李元美介绍,技术瓶颈加上市场不稳定等因素,癸能村栽培传统紫米的农户信心不足,有的已经不再种紫米了。

如何帮助这款传统老品种紫米找到合适的定位,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生物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多赢?关键时候,绿色金融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6月,恒生中国与云南省林科院、千禾基金会启动了“种·未来——云南墨江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通过赋能社区关键农户,带动当地村、社区保护墨江高山传统紫米资源和哈尼族传统资源文化,探索以社区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墨江传统紫米社区保护模式,以及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助力紫米种质资源保护

自“种·未来”项目启动以来,项目团队的科学家和专家多次来到癸能村,与李元美及合作社的乡亲们一起切磋交流,了解哈尼族的传统农耕文化智慧,也把科学的培育方法和保护技术手把手传授给乡亲们。

项目团队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和社区访谈的方法,对墨江癸能高山紫米传统资源培育和保护技术开展了科学溯源。通过种子分子鉴定,找寻导致高山传统紫米可持续发展的受限原因,制定了癸能高山紫米培育技术规程,并首次在癸能村进行了大田试验示范,最终验证该防控技术能够有效控制紫谷“白穗”的现象多发,保证产量。与此同时,项目团队也十分注重提升社区农户对生物多样性传统资源的保护意识,开展“藏种于民”技术培训,并通过参与式能力建设,使社区关键农户深刻认识到保护高山紫米种质资源与自身劳作、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与保护哈尼族传统民族文化有着重要关联。

李元美对此深有感触:“在‘种·未来’项目的支持下,专家老师们指导我们怎么保护好紫米种子,怎么用生态种植技术,怎么开拓市场。专家还会听我们介绍传统的做法,和我们交流。他们对我们合作社真是帮助好大。”

“对于社区保护种质资源的探索不应该是空谈,而应该是‘写在’大地上的。”专家团队成员之一、来自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的周玖璇博士如是说。

项目辐射带动更多农户

手工收割打谷、传统人工选种留种……金秋时节,正是紫米收获的季节,在项目团队的帮助下,今年李元美及合作社成员迎来了丰收,遵循哈尼族的传统农耕文化,乡亲们每年在丰收打谷的时候都会保留稻穗饱满的紫稻谷作为种子,留作第二年复种。

“我们村有些农户还没有改变种植方式,今年遇到病害,颗粒无收,明年我们一定鼓励他们积极加入,跟着项目团队好好干。”癸能村村民委员会主任王乾山介绍,癸能村紫米种植面积从之前的500多亩缩减到100多亩,如今项目团队进入后,解决了技术瓶颈和市场问题,很多村民都恢复了种植紫米信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项目团队协助合作社取得紫米的丰收,希望能够鼓舞更多的当地社区伙伴加入高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行动中来,进一步提升高山少数民族森林生物多样性社区保护的内生力量。”周玖璇表示,此次合作项目的实施,将对未来科学保护生物遗传资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山区社区人心有着重要意义。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副董事长宋跃升表示:“恒生中国长期致力于绿色发展。‘种·未来’项目是恒生中国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恒生中国启动‘种·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希望能够携手各方,讲好中国绿色可持续发展故事,为保护生物遗传资源探索出切实有效的方法和行动路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挥重要力量,为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千禾社区基金会理事长刘小钢表示,千禾为该项目带来社区发展的理念和工作手法,在项目执行中突出参与式工作方法的使用,并加强对农户的能力建设,让项目真正做到以社区为主体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未来千禾还将从项目角度来协助各方优化流程与和完善评估体系,共同推动当地绿色生态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杨抒燕)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