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稻产量在全国属于一流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组副组长张洪程通过视频通话得知贵州省农科院黔西南州兴义市水稻测产结果后发出感叹。
9月17日上午,经工作人员测产,贵州省农科院黔西南州兴义市水稻超高产示范田最高亩产达1123.87公斤,创造全省水稻高产新纪录。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这一新记录背后,正是一代代贵州农科人认真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辛勤耕耘,让每一个稻谷飘香的金秋获得满满“丰收”。
9月7日下午,黔南州荔波县小七孔镇架桥村的鲟鱼养殖示范基地,多位村民正忙着将鲟鱼从水池中捞出进行称重装车,发往越南。
“这次出口的活体鲟鱼有13吨,经广西友谊关口岸出口越南。”鲟鱼养殖基地负责人耿志前一边装鱼一边说,已与越南方面签订500吨鲟鱼订单合同,预计到2021年底前会全部配送完成。
鲟鱼属于冷水鱼,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地处中国西南山区的贵州,冷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无污染,给鲟鱼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2020年贵州鲟鱼产量达1.91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二。
贵州鲟鱼产量如此优异,得益于科技赋能。自2010年起,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开始进行鲟鱼全人工繁殖研究,先后成功攻克了后备亲鱼人工驯养、性腺发育诱导、人工催产等技术难关。
除攻关人工繁殖之外,水产所积极谋划“贵州鲟鱼”品牌,开拓活体水产品以外市场,利用优质活体鲟鱼资源创新开发“鲟龙鱼骨面”“鲟鱼辣椒酱”“鱼子酱”等衍生产品,为当地“鲟”出致富新路子,助力乡村振兴。
在威宁金斗镇黑坭村,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贵州高原桑蚕多批次高效生产技术示范与服务”核心示范基地上,农户正在为采收桑叶、养蚕做着准备;有的在桑园内打理桑树,有的忙着晾晒养蚕工具、打扫蚕室。
桑蚕业是典型的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结合的高效产业,是贵州重要的经济作物产业之一,也是贵州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蚕业研究所自开展“贵州高原桑蚕多批次高效生产技术示范与服务”项目攻关以来,在威宁金斗镇黑坭村建立1100亩核心示范基地1个,纳雍县昆寨乡千秋村建立650亩核心示范基地1个,辐射带动毕节地区发展桑园6410亩,养蚕6930张,生产优质蚕茧30.65万公斤,农民养蚕收入1200余万元。团队围绕农村产业革命、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产业建设的技术需求,针对深度贫困威宁、纳雍桑蚕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从浙江、广西等地引进了众多桑树品种,在纳雍县昆寨乡千秋村,威宁金斗镇黑坭村等开展品质比较试验,集成创新多批次高效养蚕模式与应用,提高单位面积产叶量,增加蚕种饲养总量10%,蚕种产茧量提高10.41%,茧层质量提高5.26%,人工费用较常规模式节省125元/张,年养蚕收入提高达38.91%。
同时,蚕业研究所注重桑蚕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拉伸桑蚕产业链条,提高蚕业综合效益,与贵州蚕辣缘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天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毕节市汇江蚕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利用基地蚕茧、蚕种开发的副产品(茧壳)研发加工蚕丝被,生产出“蚕辣缘”“沐林馨”“汇江牌”等系列牌蚕丝被产品,加工及销售蚕丝被800余床,销售收入160万余元;与贵州蚕辣缘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天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桑叶面产品,注册了“九头大坡”桑叶面商标,在清镇各超市上市销售,创产值20万元。
无独有偶,省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和贵州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通过团队20多年的努力,选育了黔油系列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30余个,并以黔油系列优质杂交油菜品种菜籽为原料,开发系列芥酸含量低、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的非转基因食用菜油,仅“十三五”期间在贵州省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等市州推广应用达115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近4.5亿元,为农民丰收和保障贵州菜籽油供给提供了种质及配套技术支撑。
除此之外,贵州省农科院果树所因地制宜发展火龙果、百香果果干、果酒产品,也是立足优势创新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助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