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皮寸大坝宽又宽,种上香葱我喜欢;政企合力发展好,群众不愁吃和穿。”9月8日,赫章县松林坡乡踏土村窝皮寸大坝,年过七旬的村民黄朋光一边采摘小香葱,一边唱着自编的山歌。
每天,像黄朋光一样在大坝基地务工的农户有600人左右,他们采收的香葱主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由于质量好,备受客户青睐,订单火爆,供不应求。
“遥远”的另一头,广州市最大的果蔬交易市场——占地40万平方米的江南市场里,一辆辆载满新鲜蔬果的小车来回穿梭,其中就有来自贵州省毕节市的大白菜、白萝卜、小香葱等。
这些“黔菜”,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餐桌上的“新宠”。
近年来,毕节市作为全国首批设立的6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之一,抢抓东西部协作及广州市帮扶毕节市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以销定产确定了以茄子、南瓜、苦瓜、丝瓜、白菜、香葱等夏秋蔬菜为主的产业格局。
同时,毕节市按照“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要求,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经果林、食用菌等优势产业,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发展红利。
“得益于香葱基地的快速发展,我既有分红,又可以在基地务工,一年下来收入三四万元不是问题。”看着地里长势喜人的香葱,黄朋光脸上挂满笑容。
家住织金县熊家场镇的何俊才经朋友介绍,成了织金县熊家场镇工业园区的一名货车司机,他来往于毕节和广州之间,专职运输农产品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毕节配送中心。
“我开货车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车上拉的都是织金的竹荪、波尔山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工作稳定了,争取明年买个小轿车。”说起自己的工作,何俊才挺起胸来,自信满满地和记者分享他的“小目标”。
黄朋光、何俊才两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却有相同的际遇,都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的受益者。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已直接带动毕节市物流运输、蔬果分拣、牲畜屠宰等产业近4万人增收,间接带动近40万人就业。
不仅如此,依托毕节配送中心,以赫章香葱、威宁“三白”、七星关刺梨等为代表的毕节市果蔬生产基地,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常年的“菜篮子”供应地,过去“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农特产品正被端上大湾区居民们的餐桌。(闵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