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黄阳 记者胡毅)8月26日,记者来到了黄石市阳新县富池镇港下村,在该村委会会议室的墙面上,十几块荣誉牌匾一字排开,其中“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国家森林乡村”这三块国家级金字牌匾格外亮眼。
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
“这些牌匾,是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业转型将地下有色经济变成地上绿色经济,用十年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港下村村支书柯昌盛说。
绿满村庄处处春
沿着一条柏油路,记者来到港下村口,只见一排排高大挺拔的古樟古柏掩荫村庄,仿佛置身在森林中。
“十年前可是另一种景象。”柯昌盛向记者介绍道,港下村因富有金银铜铁等矿产资源而闻名遐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港下村全民开矿,装矿车辆川流不息,沿村公路坑坑洼洼,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但随着资源枯竭,港下村的发展走入瓶颈,“再不能靠矿吃饭了。”2011年,新当选的村支书柯昌盛提出转型发展。
吊瓜基地
“转型转型,思路先行。”柯昌盛带领的新班子决定关停境内矿山,大力发展采摘经济。港下村现有田地800亩,除200亩水田发展垂钓经济外,其余600亩“宜林则林,宜果则果。”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转型发展后的第三年,港下村100亩桑葚喜获丰收,引来十里八乡的居民采摘,当年收入20万元,直接带动4户贫困户年增收1万余元。
在此基础上,港下村因势利导,积极建设各类采摘园。如今,黄桃、草莓、桑葚、香瓜等瓜果漫山遍野,港下村仅观光采摘经济可实现集体年收入达150余万元,全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
该村抢抓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两大机遇,利用春秋战国时期古矿遗址、“女儿阶”、曹家山古村落等历史遗迹,着力打造鄂赣边界和黄石沿江地区优秀旅游目的地。
港下村民俗馆
随着环境整治的深入、绿化覆盖率的提高,港下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水青山的港下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乡村”。近年来,港下村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宜居村庄”“湖北省绿色示范村”。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谈起这几年港下村所发生的变化,村里的党员及群众纷纷表示“没有村里的党支部,就没有现在的美丽新家园。”
记者走进村里的小礼堂发现,墙上整整齐齐地印着“三言”村规民约、“四字”家风家教等条例。
记者了解到,港下村有1100余人,但党员有70多人,这些党员以身作则,带头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标杆作用。“我经过商,经商就是为客户服务,令客户满意,”柯昌盛说,“现在我们就是港下村的‘店小二’,为村民服务,尽量让绝大多数人满意,但绝对不做什么‘土皇帝’。”
柯昌盛告诉记者,有一次,他急着去到县里办事而忘记请假,错过了日常例会,回来就发现自己被扣了2分,工资也扣了400元。委屈过后,他风趣地说:“扣就扣吧,说明执行制度一视同仁。”
“党员做给群众看,党员带领群众干。”李海霞是村里的绿色转型先行者。
前两年,李海霞在外出学习考察途中发现了桑葚产业的商机,回来后便开始购苗栽种。“村两委提出搞旅游产业发展,搞水果采摘,村民想干不敢干,大家不敢干的时候,我们党员干部带头。”李海霞说。“后来发展的养殖户,黄桃基地,都是党员发挥了引领作用,群众看到我们干得热火朝天,他们也跟着干起来了。”
港下村景色
“党建引领促发展、文明浸润振乡村。”柯昌盛以支部建设为抓手,明确“干部包湾组、党员包群众”,制定党员“六不准”,创造性开展“五帮一争”,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筑牢村级发展“桥头堡”。
文明新风扑面来
富裕起来的港下村村民,没有围在麻将桌上,他们来到村上大舞台、村级民俗博物馆、村上图书室、村民日间料理活动室中。
村民练习书法
纪念建党100周年活动,在该村70名党员上台合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拉开帷幕。随后,他们还表演了《党的好儿女》、《王氏劝夫》等节目,引来村民阵阵喝彩。
据村支书柯昌盛介绍,村里每逢传统节日,都会组织村民举行文化活动,倡导了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进一步增长了港下村群众的精神财富。
为了村里的子孙后代心中有根,记得住“乡愁”,港下村建立了阳新县首个村级民俗民风展览馆,馆内陈列了300余件传统民俗物件。展览馆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建馆之初是要求党员干部每人捐赠“三件宝”,后来村民也开始主动捐赠。”这里的每一件宝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都倡导着一种乡村文明。
对于港下村的沧桑巨变,黄石市阳新县富池镇党委书记石顺发表示:“港下村的巨变,就是富池镇乡村振兴的缩影,这种敢为人先的垦拓精神,激励着富池镇人民不断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