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三米高的玉米秆上长的两个大玉米鼓鼓囊囊。”近日,记者走进贵州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的玉米试验基地,穿梭在玉米地中,身旁是茎秆强壮挺直,玉米颗粒饱满的黔玉1808、黔糯768等20多种具有贵州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新品种玉米。
“金玉818青贮玉米,与一般普通(籽粒)玉米相比具有产量高,粗纤维品质好,持绿性好等特点,玉米棒连叶带秆最高亩产可达5吨,是养殖反刍类牲畜的优质粗饲料,能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副所长吴迅说。
如今,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也让鲜食玉米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贵。黔糯968成为市场上的优质鲜食玉米品种之一,其亩产可达800公斤。
穿过玉米试验田,记者又来到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的高粱试验田,只见沉甸甸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风一吹便掀起层层穗浪。近年来,随着消费层级的不断升级,酱香型白酒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全省白酒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步伐不断加快,对酒用高粱的需求量日益增多。
“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长期致力于解决产业发展‘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以保障酱香型白酒企业优质原料高粱供给,同时为加强贵州酒用高粱产业化应用推广,提供科技示范与服务。”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党委书记邵明波介绍。
目前,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选育了符合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要求的黔高7号、黔高8号和红粱丰1号等糯高粱品种,在贵州、河南、安徽等省示范推广,推广面积达23万余亩。
素有“谷物之母”之称的藜麦,现已成为旱地特色粮食作物中具有潜力的新星。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的藜麦试验田里,红色、紫色、黄色的藜麦就像种在地里的彩色板,十分惹眼。
2016年,为了让藜麦在贵州落地生根,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积极开展藜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科研人员为克服技术难题,重点对种植藜麦所形成的限制因素进行攻关,最终通过品种选育、播种期调整及关键栽培技术调控,成功选育出高产、商品性好、抗病性强的藜麦进行栽培。
“目前,已育成了藜麦新品种黔藜1号、黔藜2号与黔藜3号,测产下来亩产最高可达230公斤,产值超过4000元。除了食用,藜麦由于颜色靓丽,还可以作为观赏植物。”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研究员王伟说。
贵州旱地多水田少,为助力旱地特色粮食作物提质增效,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科研人员,长期扎根在试验田里,采集相关数据,收集旱粮特色作物,进行考种研究,为旱地特色粮食作物助推粮食安全发展努力。
青贮玉米、酒用高粱、优质藜麦是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创造出的高产增效科研成果。通过不断总结凝练科研成果,2016年至2020年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培育并通过审定的新品种(组合)达36个,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化了贵州省旱地特色粮食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保障贵州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王维维 金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