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赵泽瑞)7月14日,内蒙古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郝秀川在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发言表示,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有效提升监测防控和应对处置效能,是切实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先期性、基础性工作。市场监管部门承担着食品安全协调抽检监测和监管、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监管等职能和责任,是构建多渠道联动、多层面协同、多链条支撑检测预警机制的重要一环。
会议现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坚决扛起在大战大考中的守土责任,迅速出击稳定市场秩序和价格,快速反应保障防疫物资和民生商品供应的同时,在完善对冷链食品及相关环境的抽样监测,助力公共卫生多点触发监测方面大胆探索实践,建设了“蒙冷链”精准追溯平台,,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传播的风险隐患,有力支撑了多点触发公共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的完善。
郝秀川从两个方面介绍了工作的开展情况。
首先,落实“四个最严”要求,锁定风险点、确定监测点,高频率、常态化推进进口冷链食品风险排查处置,支撑“早发现”。组建冷链食品风险排查追溯工作专班,牵头协调卫健、农牧、海关等十多个部门落实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任务。全覆盖深入食品生产企业开展监督指导,责成相关企业按照“三专、三证、四不”标准严格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压实市场主体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责任(三专,专用通道进货、专区(库)存放、专区(柜)销售管理,不得与其他食品混放贮存和销售;三证,严格查验“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核酸检测证明消毒证明”;四不,“无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核酸检测证明、消毒证明、追溯信息”的进口冷链食品,不得生产加工和上市销售),同时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夯实联防联控基础。及时建立并严格落实进口冷链食品报备管理机制,进口冷链食预计到达24小时前向属地旗县市场监管部门报备,旗县市场监管部门向同级卫健部门通报,按要求落实核酸检测抽样工作,今年已累计报备2万余批次。2020年以来,对进口冷链食品开展了3轮5次滚动式督导检查,累计排查进口冷链食品28.33万公斤,下架封存18.18公斤,其中新冠检测呈阳性的涉疫食品8.2万公斤,在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同时,做好稳人心、稳预期的工作。
其次,提升监管效能,应时所需、快速反应建成推广蒙冷链”精准追溯平台,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疫情防控形势任务需要,加强前期调研和集中攻关,用最快的时间(从论证开发到投入运行仅用15天,2020年底上线试运行),以用促建、初步建成上下联动的“蒙冷链”全区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平台通过“首岸赋码、首站赋码、一码通用”管理,将进口冷链食品所涉及的生产、加工、销售、贮存、餐饮等环节以及接触的人员、车辆、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报告、消毒证明等追溯数据全部纳入平台监管,形成清晰的追溯链条。组织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包联督促辖区食品生产企业、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餐饮企业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和第三方冷库,在平台上线15日内应入尽入、迅速入驻平台,实时监测企业入库出库信息,及时督促企业录入信息生成追溯码、建立追溯链,同步对接国家总局平台共享数据。消费者可通过平台查询购买产品来源及检验检疫合榕证明、消毒证明、核酸检测证明相关信息。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将全区54家农批市场入场经营者电子档案记录纳入平台管理,试点推动农批市场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体系,强化食品安全风险源头防范和全链条追溯监管。截至目前,入驻“蒙冷链”食品生产、销售、餐饮和第三方冷库等主体共1.38万家,登记进口冷链食品1.95万批次、9427万公斤。“蒙冷链”既能够有效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物防”急需,又为各地严防散点疫情反弹风险提供精准有力的支持,今年以来全区发生的20起涉疫食品事件,均通过“蒙冷链”平台实现精准排查处置,国务院食安委在对自治区政府食品安全考核中,将“蒙冷链”平台开发运用作为创新举措给予加分。
郝秀川还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建议,他认为,做好冷链食品监管、夯实多点触发公共安全监测预警机制的基础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当前工作中还有许多短板和不足,需要社会各界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过程中强化认识、凝聚共识、协同推进。主要是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适用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需各级联防联控机制结合地区实际,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案件会商,以及对相关执法情况的协商式监督。另外,“蒙冷链”追溯系统部门间、区域间数据共享不够,需进一步加强海关、卫健、交通、商务等部门数据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落实冷链食品“物防”一盘棋要求。还有,通过执法检查发现,个别生产经营者仍存在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责任落实不到位情况,市场监管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在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思想共识、菅造良好氛围方面给予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