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监管

北京
下拉

北京市立足市情农情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06-17 17:24:15 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宣传教育中心 编辑:郑添元
摘要:日前,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市情农情,紧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6月16日下午,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北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场,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和大兴区、门头沟区、密云区基层代表出席,介绍北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康森介绍“北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情况:

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北京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市情农情,紧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回顾近年来北京市“三农”工作,可以简要概括为五个“进一步”:

20210617172043537001.png

会议现场

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近年来,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不断健全。

在组织体系方面,市区两级分别成立了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围绕“五大振兴”目标任务分别设立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工作专班,更大力度更宽领域调动更多资源力量,聚焦聚力推动乡村振兴。今年5月底,市农业农村局加挂“北京市乡村振兴局”牌子,负责统筹推进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一步健全了有力的乡村振兴工作格局。

在制度体系方面,出台了《市委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完善市负总责、区和乡镇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研究制定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等,进一步明确首都乡村振兴“任务书”和“施工图”。不断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逐年稳步提高,到2025年将达到8%。

在工作机制方面,深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涉农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新一轮换届后,村“两委”干部“一肩挑”比例达93.5%,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5岁,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较上届提高9.4个百分点。连续选派 “第一书记”5批共1400名。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和“接诉即办”机制向农村深入拓展,据市统计局调查,我市农村居民社会治理满意度达到94.4%,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满意度达到95.5%。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

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统筹“种满”与“种好”、“优质”与“优价”,推动农业与科技、服务相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与竞争力。

抓牢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面实施“田长制”,严守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166万亩耕地保有量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尤其是2020年,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粮食生产播种面积、产量同比增长5.1%、6.2%,蔬菜生产播种面积、产量同比增长22.4%、23.7%,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43.9%,交出了稳产保供成绩单。目前正在推进“五个百万”(打造提升百万亩粮菜生产空间、发展百万亩林下经济、优化提升百万亩优质果园、确保百万头生猪出栏、协同京津冀共同建设环京百万亩农产品供应基地)工程建设,到今年年底,本市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稳定在73万亩、31万吨以上,蔬菜播种面积、产量达到62万亩、156万吨以上,生猪存栏达到50万头左右,坚决守住农业基本盘。

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十三五”时期,组织制修订地方标准71项,新建农业标准化基地415家。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五年稳定在98%以上。累计培育大兴西瓜、昌平草莓、京西稻、北京鸭等北京特色农产品117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整市创建完成,“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

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在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努力争当先头部队,聚力打造“种业之都”“农业中关村”。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创制了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建成世界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获得育种专利数量和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平谷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等一批示范项目扎实推进。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7%,设施农业机械化率将达到55%以上,高效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品种自主创新率明显提升,良种覆盖率要提升到98%以上。

乡村面貌进一步改善,为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增添了美丽色彩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推进北京乡村从“一时美、一处美”向“时时美、处处美”转变。

农业生产更加绿色高效。“十三五”期间,农业年用新水量减少了4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8%;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从39.1%提升到100%;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达到3895亿元。

农村人居环境普遍干净整洁。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完成3254个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99.34%;全市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的村庄增加到1806个;累计创建垃圾分类示范村1500个、首都绿色村庄1000个。全市3386个村庄、约130万户实现了清洁取暖,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乡村产业更加丰富多元。实施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着力打造十余条精品线路、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千余个休闲农业园区、近万家民俗接待户。“端午”假期期间,北京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18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9倍,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9.3%;营业收入25130.6万元,同比增长13.9倍,与2019年同比增长14.2%。下一步,将以乡村民宿为重点,计划五年评定星级民宿1000家,带动5800余家传统农家乐转型升级,提高乡村旅游现代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对京郊休闲度假的体验需求。

农村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实了丰富内涵

低收入帮扶任务如期完成,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民生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569元增加到28928元,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于2018年提前2年实现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7588元、年均增长18.4%,低收入农户收入全部过线、234个低收入村全面消除。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对标“七有”“五性”要求持续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率先建成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福利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70.2%、85.7%和54.9%。城乡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健全,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农宅抗震节能建设约15万户。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涉农区、乡镇、村全覆盖,推动建设了426个乡情村史陈列室,72个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连续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北京市庆祝活动、北京农民艺术节等活动。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持续动能

不断创新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效释放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红利,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着力推进“三块地”改革。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权证发放率超过98%。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大兴区试点成交地块15宗、交易额达210亿元。制定出台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不断完善宅基地管理政策体系,分类落实村民户有所居。

着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率先在全国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累计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单位3925个、乡镇级28个。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行动,今年将实现200个左右集体经济薄弱村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到2025年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基本消除。

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市纳入统计调查的农民合作社总数为7213家,市级示范社达到226个,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达4212个。今年,市级将培育200家示范家庭农场、20个家庭农场示范乡镇、3个家庭农场示范区,完成顺义区、平谷区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十四五”期间,创建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7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100家左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为发展方略,围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阎晓军介绍“北京全面推行‘田长制’情况”

北京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结合全市耕地保护形势和农业生产实际,今年出台了《北京市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田长制”。这是全国省市自治区层面,第一个层层压实市、区、乡镇、村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的创新举措,也是农业农村部门和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共同保护管理农田的制度探索。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介绍如下:

其一:“田长制”主要内容

明确目标任务。牢固树立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理念,以农田优化、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为关键环节,实行党政同责、清单管理、分级保护、逐级负责、严格问责,保护建设利用好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意见》提出到2021年底,市、区、乡镇、村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基本形成,工作格局基本确立。到2025年,“田长制”配套制度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耕地数量保持稳定,永久基本农田科学合理布局、质量合格,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落实责任体系。全市设立市、区两级总田长和市、区、乡镇、村四级田长。市总田长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对全市各级“田长制”工作负总责,市级田长负责监督责任区域的“田长制”执行情况。区总田长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本区“田长制”工作,区级田长负责协调督促各责任区域落实“田长制”工作。乡镇和村级田长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工作。

建立工作机制。设置市、区、乡镇“田长制”办公室。市、区“田长制”办公室设在同级农业农村部门,同级规划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主要领导共同担任办公室主任。配套建立田长制调度、巡查、考核、信息报送等相关制度。市、区总田长每年至少调度1次,市级田长每年至少开展1次巡查,区级田长每年至少开展2次巡查,乡镇级田长每月至少开展1次巡查,村级田长每周至少开展1次巡查。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实行接任、离任交清单制度,把耕地保护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强化政策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是落实“田长制”的责任主体,充分认识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极端重要性,把推行“田长制”作为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一招,作为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强化监督问责,督促工作落实落地落细。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统筹土地出让收入等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农田建设保护项目。加快制定本市耕地保护补偿办法。完善法制保障,加大耕地保护执法处罚力度,坚决防止新的违法违规占地问题发生。

其二: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作为北京耕地保护和农田管理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田长制”目前正在积极有序推行。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市级田长开展巡田工作。按照蔡奇书记关于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三长联动、一巡三查”的要求,4月份以来市级田长开展了巡查工作,10多位市委市政府领导通过实地调研指导,检查推动各区落实年度复耕复垦、粮菜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任务。

建立田长制工作机制。明确市级田长制办公室运行方式,建立了市田长制办公室工作专班,下设综合调度组、农田调整优化与巡查执法组、农田建设规划组、农田评估与监测组、农田利用与管护组、信息宣传组等六个组,形成了市农业农村局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调度、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编发《北京市田长制工作专报》,实行周报制。拟定了《北京市总田长令发布制度》、《北京市田长制调度制度》等5项配套制度。

发布《市总田长令》(2021年第1号),明确年度重点任务。经蔡奇书记和陈吉宁市长两位市总田长签发,5月26日,2021年第1号市总田长令发布,明确年度“田长制”任务清单,主要内容包括:今年复耕复垦年底现状耕地达到166万亩、年底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部为可耕地、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持续推进乱占耕地建房等专项整治、开展撂荒地全面摸底整治、严格落实百万亩粮菜生产任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田长制”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等8项重点任务。

各区加快推进“田长制”。目前13个涉农区全部拟定了区级田长制实施方案,丰台、房山、大兴、海淀、平谷、昌平、门头沟、延庆区已过会印发,其余各区加快报审。各区同步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区级田长开始巡查,各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

大兴区委农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局郑小毅局长介绍“大兴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情况”

大兴区作为首都南部新国门,近几年在乡村的同步繁荣振兴上开展了大量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美丽乡村成为机场凤凰凌空后的绚丽背景,乡村产业加快释放转型发展红利,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风生水起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实干中一步步绘就。

其一:加快建设京郊美丽乡村,在城乡融合中深化乡村振兴

打造首善标准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排名、约谈、曝光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聚焦人居环境固症顽疾开展持续攻坚。延伸推动农田环境整治,探索环境保障金机制,村内外面貌得到有效改善。打造新国门美丽乡村。全面推动308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分批对村庄道路、供排水、厕所、照明、绿化等进行提档升级;结合永定河、凤河流域文化,打造区域乡村文脉,逐步建成百年古梨村、满族文化村、国学村等特色村庄。

其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在产业兴旺中深化乡村振兴

坚持以特色促发展。精心打造庞采路高端特色农业产业带,推动完成西瓜、航食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举办西瓜季、桑葚节、月季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打响产业品牌。坚持以安全促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菜篮子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覆盖率达到96.5%,农产品年抽检量超5万个。不折不扣保障数量安全,落实耕地保护网格化长效巡查机制,严防农地非农利用,逐级签订“菜篮子”军令状,去年超额完成5.3万亩粮田、17.2万亩菜田的生产任务。坚持以流通促发展。组织百余家涉农企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农社、农企及电商对接,推动农产品流通遍地开花。

其三:加快激活农村要素活力,在改革创新中深化乡村振兴

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统筹利用工作,成功入市交易19宗160公顷。推动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形成宅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深化农村承包地村地区管机制,推动土地增效和规范管理双赢。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积极创新“租益贷”“流转贷”等金融产品,推动国家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取得积极成果。创新增设了西瓜人工成本附加险、瓜果、蔬菜育苗保险等8个区域个性化险种,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任务,形成了集体资产股份继承、有偿退出的有效实现路径。积极盘活农村资产资源,通过购置经营物业、承接绿化养护、发展林下产业等路径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十三五”末全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近500亿元,较“十三五”初期翻了一番。

其四:加快夯实农村组织基础,在有效治理中深化乡村振兴

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逐层完善考核体制,形成区、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良好工作格局。强化涉农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本乡本土招聘一批、学历教育提升一批、多向储备一批、科班培养一批”,充实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强化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探索形成了“红白理事会”“垃圾分类积分管理”等农村自治、共治典型模式,推动网格化管理向农村延伸覆盖,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精细化管理水平。

下一步,我们继续围绕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按照增色新国门、彰显新乡韵、塑造新田园、升级新业态、培育新农人的整体目标,突出打造都市型、融合型、创新型、开放型的乡村振兴样板,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贡献三农力量、贡献大兴力量。

门头沟区清水镇崔兴珠书记介绍“清水镇脱低增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

近年来,清水镇始终把脱低增收作为深化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不断夯实组织基础,拓宽增收渠道,全力推进脱低增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打造以田园综合体为特色的生态运动休闲小镇。

其一:紧扣中心,提高站位,精益求精抓好脱低增收

2016年清水镇共识别认定低收入农户2167户3992人,认定低收入村20个,到2020年底所有低收入农户全部脱低,所有低收入村全部消除。一是统一思想聚合力。五年来,镇党委先后召开61次专题会、项目会,对脱低增收工作反复研究、密集部署,构建“帮扶单位、帮扶企业、包片领导、包村干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六位一体的帮扶责任体系,切实把低收入帮扶攻坚抓紧抓到位。二是固本强基严管理。完善帮扶资金和项目监督机制,统一聘请法律顾问、会计事务所、监理公司,重点对合同协议签订、工程项目资金等进行严格把关、监督管理,确保把钱花在刀刃上。三是打好帮扶组合拳。高标准实施低收入发展项目83个,总投资6260万元,完善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低收入农户1672户1889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如,明确项目实施优先使用低收入劳动力,且占比不低于80%,确保持续就业增收。2020年底动态监测低收入户1767户310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29273元,较2015年人均收入增长近两倍,实现高质量全面脱低。

其二:聚焦重点,引领到位,高质高标创建美丽乡村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提质升级,打造农民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一是以最高标准优化环境。以创城统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探索形成“群众提、支部议、代表定、物业做、大家评”的“五步法”农村物业化托管模式,试点农村物业化托管村10个,2020年度32个村入围全区前20名达99次,且全部实现垃圾不落地、定时上门收集,厨余垃圾分出率达24.7%,领先全区平均水平。二是以最实举措创建美丽乡村。完成“煤改电”村12个,惠及村民3110户5142人,创新探索煤改电取暖新模式,试点八亩堰等3个搬迁村375户电价优惠政策对接,在全区起到率先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推进12个村险村搬迁,惠及农户1565户2727人,洪水口、江水河等一批美丽乡村雏形初现,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

其三:立足大局,找准定位,不折不扣推动绿色发展

树立“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推行“公司+村集体+农户”增收发展模式。一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为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规模化养殖退出,先后清退山羊25164只、清退牦牛150只、马匹130匹,并牵头河北矾山镇、谢家堡乡成立三地70人的灵山生态管护队伍,投入1382万,完成灵山生态自然保护项目,以实际行动当好“两山”理论守护人。二是勠力推进精品民宿建设。在全面分析区域优势,准确把握政策脉络,高位统筹民宿发展的基础上,我镇确立了以四条主要沟域为核心的“四沟多点”精品民宿旅游产业布局,累计建成创艺乡居、朗诗乡居、百花山社、瓦窑民宿等82套精品民宿。面对疫情冲击,全镇精品民宿产业仍逆势而上,2020年实现经济收入336.4万元,辐射带动6个村140余户村民增收,户均年增收超7400元。三是稳步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持续发展特色农业和林下经济,深化完善“村集体+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打造一批精品农产品品牌,形成具有清水特色的富民增收“灵山绿产”。截至目前,累计种植中草药辽五味、高山芦笋、奇异莓、红藜麦、高山草莓育苗超1700亩,试验种植黑马铃薯、油葵、金银花、黄芩、武夷山大红袍、龙井43号、安吉白茶等新品种300余亩,发展蜜蜂2564群,有力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2020年以来,累计销售特色农产品10.9万斤,村集体收入82.8万元。

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王淑平书记介绍“尖岩村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情况”

在市委、区委、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尖岩村党支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尖岩村位于溪翁庄镇西侧,村庄面积1.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0.3亩,山场1500亩,现有村民457户,991口人。1958年,为修建密云水库,整建制搬迁现址建立新村。近年来,尖岩村不断强化党支部的全面领导作用,全力打造“领航党建”品牌,凝心聚力,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从曾经的“软弱涣散村”到如今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

2018年开始,密云区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尖岩村以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一是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充分发挥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人大代表“四带头”作用。几年来,共清理乱堆乱放4000余吨,着力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柴草、建筑材料等全部入院,村内环境卫生井然有序。二是全面加强美化绿化,启动“美丽乡村一条街”建设,对尖岩村主路沿线进行提质改造,完成主要街道绿化工作,开展天线“蜘蛛网”专项治理,以墙为媒,新增以宣传移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墙绘500余平米,村庄整体环境品味显著提升。三是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制定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着重强化宣传引导,培养村民分类意识,提高群众分类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尖岩村始终将自治、法治、德治贯穿到农村治理各项工作中,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一是全面提升自治水平。把人居环境整治、基本无违建村创建、垃圾分类等中心工作全部纳入村民自治规则,修订完善村规民约3个,468名户代表全部签字承诺,村级积分兑换、人员用工、发展党员等与奖惩挂钩,增强约束性和执行力,提高自治效能。二是强化法治底线保障。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设置村级法制宣传栏,建立党员干部学法长效机制,开办村级法制讲堂,教育引导村民依法反映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严格重大事项聘任律师前置把关,着力提高村级运行法制化水平和群众法律素养。三是德治引领乡风文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十要十不”文明公约,开展传家风家训活动,弘扬文明风尚。深入推动移风易俗,支部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进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开展文明和谐家庭、孝星等评选活动,严格审核把关,加强宣传宣讲,以“正能量”激发群众向上向善动力。设置“一核三治”宣传栏,建立道德红黑榜,定期公示曝光,弘扬正气。通过党群共治,最终形成家家户户参与农村治理的常态化管控体系之中。

尖岩村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乡亲们的重要回信精神,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再接再厉,善作善成。为保密云水库这一盆净水,大力推行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做到一手护水,一手富民,实现生态护水和经济发展双赢。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期,尖岩村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精品民宿,带动普通民俗,打造一村一景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只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美丽乡村铺就干净、整洁、有序的基本底色,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尖岩村来体验休闲旅游。通过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尖岩村全面振兴插上生态休闲旅游的绿色翅膀,最终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用实际行动诠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