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贵州省建成各类竹林475万亩,年竹笋采集量为25万吨。为加快推进全省竹笋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贵州省印发《贵州省竹笋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2020年至2022年,全省改培和新造笋用竹林300万亩,其中改培270万亩,新造30万亩。到2022年,实现鲜竹笋年产量达到58万吨以上,其中方竹笋28万吨以上,毛竹笋30万吨以上。
《方案》明确了助推贵州省竹笋产业发展的七大举措。
抓好种苗繁育,拟在桐梓、正安、绥阳等县建设笋用竹保障性苗圃,培育优质竹苗2000万株(丛)以上,以满足新造30万亩方竹的种苗需求。
培育采笋基地,在桐梓、正安、绥阳等县选择适宜荒山、退耕地、疏林地采用优质苗木新造笋用林30万亩,同时采取密度控制、年龄结构调整、垦覆、施肥等措施对现有170万亩方竹林进行改培,对赤水、碧江、黎平等县(区)现有100万亩毛竹林进行改培。
提升竹笋加工水平方面,培育和引进竹笋储藏及加工企业,采用先进的保鲜、发酵、调味等技术,生产干笋、鲜笋、调味笋、竹笋粉、竹笋饮料等产品,同步发展冷链物流。
加强市场及品牌建设方面,在桐梓县建设全省竹笋交易中心,满足全省竹笋产品交易,鼓励企业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开展产品推介和开设产品实体体验店,推进黔竹笋出山,同时,开展有机认证,支持申请注册竹产品商标,打造贵州竹笋公共品牌。
建设竹笋产业综合体,根据竹笋产业的布局和现有基础条件,在桐梓、正安、赤水、黎平等地建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竹笋产业综合体,推动竹笋产业向产业综合体聚集。
加大科技研发,围绕低改加强竹林结构的研究,促进竹林提质增效。加强竹笋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推进竹笋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构建竹笋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利用大数据及“互联网+”打造“资源共享、联合开发、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竹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推动“三变”改革为抓手,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织农户以现有竹林入股企业,按照“订单收购+保底分红”等模式,构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竹笋加工企业原料稳定供应,让群众从竹笋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方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