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监管

广西
下拉

广西恭城油茶历史悠久 飘香八桂名四方

2021-04-18 11:28:44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康志鸿
摘要:恭城油茶是恭城瑶族饮食文化当中的精华,也是当地独特而重要的文化标志,它承载着瑶族悠久而璀璨的文化,名扬四方。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康志鸿)恭城油茶,是恭城瑶族饮食文化当中的精华,也是当地独特而重要的文化标志。不同于其他茶类,油茶不仅仅是一杯饭后消食解腻的饮品,更是餐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

20210418113134972.png

20210418113154131.jpg

20210418113218158.jpg

现场实拍图

每天清晨,恭城县家家户户都可以听到打油茶的声音,木椎撞击器皿的咚咚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县里的大街小巷,编织成一首独属于瑶家人的油茶之歌。瑶民打油茶,从工具、用料的选材到制作步骤都十分讲究。制茶、品茶的工具包含一个生铁锻造、带有斟嘴的油茶锅、一个木制天生的7字型油茶椎、一把竹制或者藤制的油茶滤和油茶桌凳。茶叶则要精心选取清明、谷雨时节采摘的本地专制茶叶。

制作油茶,第一步要先将采好的茶叶用开水浸泡10分钟,减少茶叶苦涩的口感,然后在茶锅内放上少许猪油烧热,将粳米放入锅里炒至微黄,再把滤去水的茶叶与山区岭坡特产的老黄姜倒入锅中,放入花生米和蒜头,接着用油茶椎反复均匀锤敲,待茶叶与生姜容烂后,倒入煮开的山溪水,加入食盐再反复锤敲,至水滚沸后,油茶就可以盛出上桌了。

制作好的油茶,进口初觉是茶叶清苦,过后便是甘醇鲜香,因此有“一杯苦、二杯呷(涩)、三杯四杯好油茶”的说法。可以在其中加入葱花、米花、麻蛋果等自己喜欢的配料,再搭配萝卜粑、南瓜粑、芋头粑等上百种糕点,极大丰富了油茶的口感和味道。

油茶能够成为瑶族餐桌上的常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味,更因为它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的功效。瑶族一直生活在亚热带的山林地带,山高林密,潮湿闷热,瘴气密布,聪明的瑶族人民就地取材,把茶叶、生姜、蒜、油盐等集于一锅,打出了提神醒脑,强身健体的瑶山饮品——油茶。

现如今,油茶已录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是广西唯一获得国家商标总局颁发的地理商标之一,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油茶经济”日渐兴起。油茶也不再仅仅是瑶族人民餐桌上的美食,而是承载着瑶族悠久而璀璨的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恭城油茶,是恭城瑶族饮食文化当中的精华,也是当地独特而重要的文化标志。不同于其他茶类,油茶不仅仅是一杯饭后消食解腻的饮品,更是餐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

每天清晨,恭城县家家户户都可以听到打油茶的声音,木椎撞击器皿的咚咚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县里的大街小巷,编织成一首独属于瑶家人的油茶之歌。瑶民打油茶,从工具、用料的选材到制作步骤都十分讲究。制茶、品茶的工具包含一个生铁锻造、带有斟嘴的油茶锅、一个木制天生的7字型油茶椎、一把竹制或者藤制的油茶滤和油茶桌凳。茶叶则要精心选取清明、谷雨时节采摘的本地专制茶叶。

制作油茶,第一步要先将采好的茶叶用开水浸泡10分钟,减少茶叶苦涩的口感,然后在茶锅内放上少许猪油烧热,将粳米放入锅里炒至微黄,再把滤去水的茶叶与山区岭坡特产的老黄姜倒入锅中,放入花生米和蒜头,接着用油茶椎反复均匀锤敲,待茶叶与生姜容烂后,倒入煮开的山溪水,加入食盐再反复锤敲,至水滚沸后,油茶就可以盛出上桌了。

制作好的油茶,进口初觉是茶叶清苦,过后便是甘醇鲜香,因此有“一杯苦、二杯呷(涩)、三杯四杯好油茶”的说法。可以在其中加入葱花、米花、麻蛋果等自己喜欢的配料,再搭配萝卜粑、南瓜粑、芋头粑等上百种糕点,极大丰富了油茶的口感和味道。

油茶能够成为瑶族餐桌上的常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味,更因为它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的功效。瑶族一直生活在亚热带的山林地带,山高林密,潮湿闷热,瘴气密布,聪明的瑶族人民就地取材,把茶叶、生姜、蒜、油盐等集于一锅,打出了提神醒脑,强身健体的瑶山饮品——油茶。

现如今,油茶已录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是广西唯一获得国家商标总局颁发的地理商标之一,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油茶经济”日渐兴起。油茶也不再仅仅是瑶族人民餐桌上的美食,而是承载着瑶族悠久而璀璨的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