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牛肉价格持续上升,安徽省肉牛产业逐渐开始恢复发展,也涌现一些规模较大的养牛企业或者合作社。但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安徽省肉牛产业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制约了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
肉牛存栏量趋减
这几年安徽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如何?省牛羊产业协会会长章孝荣直言不讳,“肉牛存栏量总体上说是减少的,这个趋势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他详细介绍了安徽省肉牛产业的现状,改革开放以后,安徽省肉牛业快速发展,到20世纪末期,全省肉牛存栏量500万头,最高峰时(1995年)达到700多万头,牛肉产量位居全国第十,华东地区第二(仅次于山东)。进入21世纪后,农村养牛户逐渐减少,肉牛养殖业逐渐滑坡,存栏量、出栏量、肉产量和能繁母牛数锐减,到2008年,全省肉牛存栏量仅有100.3万头。
2011年以后,受牛价上涨驱动,规模养牛发展较快,生产有所回升,但主要靠异地购买架子牛育肥,2012至2016年全省肉牛存栏量基本上在130万头左右,出栏120万头左右。但最近两年,农村养殖户逐年减少,肉牛存栏量快速下滑,全省肉牛存栏量实际上已不足60万头,年出栏约50万头。
说到这几年的变化,省农科院畜牧所专家贾玉堂表示,与前几年相比,安徽省肉牛产业的变化表现为三点:一是随着活牛和牛肉价格上涨,肉牛养殖效益增加,规模养殖比重(主要是外购架子牛育肥)有所上升,但传统的养殖户快速减少;二是肉牛存栏和出栏量快速下降,特别是基础母牛急剧减少;三是架子牛需求增加,货源紧张,价格快速上涨,外购架子牛育肥越来越困难。
肉牛养殖障碍仍多
凤阳县大明牧业公司负责人赵勇长期从事肉牛养殖,目前他的养殖场存栏肉牛近400头。“这几年肉牛价格确实在上涨,养牛利润要比前几年高一些,但想进一步做大的障碍仍然较多。”赵勇说,首先就是资金问题,养牛业可以说是畜牧养殖中需要资金最多的产业,一个存栏量200头肉牛的养殖场需要资金近1000万元,这样庞大的资金量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其次就是土地指标紧张。“肉牛场占用土地较多,要发展势必要占用更多的土地,但目前用地指标很紧张,很多养殖场只能维持现状。”第三就是补贴政策较少,养牛企业或者合作社基本靠自己的实力去发展,在缺少补贴的情况下,一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应用积极性就很差。
旌德县虎威黄牛养殖场创办人严少义也有同感,他告诉记者,目前他觉得养牛业最大的问题还是补贴政策极少和饲料价格猛涨。“养牛业和养猪业相比,补贴政策少得可怜,我们资金压力很大,根本不敢扩大规模,这几年我一直维持200头左右的饲养量。”严少义说,2020年下半年以来,玉米、豆粕价格猛涨,饲料成本增加了30%以上。
此外,养牛户都感觉架子牛价格过高。既然架子牛价格高,为啥养殖户不愿意自繁自养呢?“养殖母牛的成本更高,而且小牛犊长成育肥牛,至少要两三年时间,养殖户的风险也高。”宿州市草源牧业负责人马良兵告诉记者,养殖母牛的最大风险就是牛犊的死亡,如果照顾不好,小牛犊死亡,那一年就白忙了。颍上县肉牛养殖户王浩说,过去买架子牛去河南、山东买,这几年这些地方的养殖户也不愿意养母牛,也是去东北和西北等地购买架子牛,这样架子牛的价格就被抬高了。“前几年能繁母牛还有补贴,这几年补贴也没了。 ”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贾玉堂告诉记者,由于肉牛养殖周期比较长,初期投入也比较大,而现行的贷款制度贷款利率高,且担保手续繁琐,养牛场以及肉牛不可作抵押,这不利于养牛业的发展。其次,省内养牛户大多从省外购进犊牛进行育肥,然后出售获利。真正的肉牛良种场寥寥无几,品种混杂,杂交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养殖效益低下。
针对养牛业存在的问题,章孝荣说,安徽省如果要实现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和完善肉牛生产补贴和扶持政策,形成从生产、融资、市场、流通等多方面扶持,当前特别要鼓励繁育,解决上游产业源头,包括:良种补贴、能繁母牛补贴、犊牛补贴、规模化饲养补贴、动物防疫补贴等;在风险支持上,实行政策性保险制度和提供信贷支持等,将肉牛养殖保险纳入到国家政策补贴。(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