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宁出席12月5日在四川眉山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食品安全大会主题单元并作《疫情下冷链食品安全防控》主题演讲。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宁
李宁介绍,目前正处于全球的疫情大流行,给各行各业都带来巨大影响,对食品工业也不例外带来挑战。特别是近期冷链食品包装频频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受到关注,之所以频繁出现冷链食品核酸检测阳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全球正处于新冠疫情爆发期,使得在疫情爆发的地区,各个环境物体的表面包括食品及其包装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的机会不断增加;二是新冠病毒在低温条件下容易存活,因此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包装都可能成为远距离跨境运输携带病毒的载体;三是近期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的机制要求,都加大了对冷链食品的监测工作,随着监测检测工作的加强,发现冷链食品及其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概率也在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的一个报告中指出,新冠病毒除了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以外,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也是一个可能途径。比如,感染者排出的呼吸道分泌物和飞沫会污染各种物体的表面,人接触了被新冠病毒污染的这些物体表面,再触摸口、眼、鼻等都可能造成间接接触传播。在目前我国新冠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在北京、大连、青岛、天津等城市突然出现了本土病例或者小规模的聚集性疫情,疫情溯源指向了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冷链食品外包装,而且在对青岛疫情溯源过程中还在被污染的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病毒。由此证明了冷链食品及其包装可能成为传播新冠疫情的载体,特别是特定环境下反复接触冷链食品及其包装的高风险人群,比如搬运工、销售加工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等,如果防控不到位,就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李宁强调,在疫情防控常态下,全产业链对食品安全提出更高的卫生要求,食品企业应采取更严格的个人卫生和卫生措施,每个食品生产企业都要谨小慎微,一定要按照相关要求落实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冷链食品及其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对进口冷链食品销售和消费者选购食品带来影响,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态下给食品生产经营者带来了巨大挑战。冷链食品及其包装只是污染物媒介传播的一种,不仅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进入冬季所有国际运输的环境都类似于冷链系统,都可能成携带病毒的载体 ,从上海和新疆喀什的疫情溯源来看,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从冷链食品扩展到集装箱,再加上国际疫情日益严峻,国内多点出现的零星病例,都表明我国面临防控形势非常严峻。
李宁表示,目前,我国疫情防控策略在不断调整,疫情传播特征呈现出“从物到人、从人到人”并存的特征,要做到“人”和“物”同防,既要堵住境外输入病例,也要把经过物流环节尤其是冷链物流环节的防控措施落实好。总体策略就是做好源头管控,加大进口冷链食品的检验检疫和重点职业人群或个人的防护和核酸筛查,做好整个链条的预防性消毒和防控,加强重点食品及其包装的检测,实现冷链食品全过程可追溯。
冷链食品及其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受关注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关于加强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等工作的通知》、《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污染防控技术指南》、《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和《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通知和要求,这对冷链食品新冠病毒防控至关重要。《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污染防控技术指南》对生产经营者在生产、装车、运输、储存、销售和餐饮服务等过程中如何做好新冠病毒污染防控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是针对装卸等重点环节,如装卸工人要求上岗前穿戴好工作衣帽,戴好一次性医用口罩、手套,必要时要戴护目镜和面屏,而且在工作结束以后立刻洗手消毒,洗手消毒前切忌用手触摸口、眼、鼻。同时对生产防控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包括对出现健康异常和出现样品核酸检测阳性时如何应急处置的建议等。要求加强从业人员的日常防护、健康监测和核酸主动筛查,从而降低从业人员感染风险。
此外,针对消费者,通过接触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感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来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总体是很低的,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消费者一般是接触不到食品大的外包装的;二是从溯源分析来看,最容易被感染的人群是反复接触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的职业暴露人群;三是各地也针对“物防”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尽管如此,消费者还是要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做好防护工作,在购物时: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要购买新鲜食材、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加工处理食品时:要牢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针对海外寄来的包裹:可以按照正常程序拆开,但接触过包裹包装的手要进行彻底清洗,并避免不洁的手直接触摸口眼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