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李玥) 近段时间,国内多起新冠病毒疫情均与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相关。11月1日,“北京冷链”食品追溯平台正式运行;11月6日,四川省冷链追溯平台“川冷链”启动上线......“冷链食品安全”相关话题频繁登上热搜,公众对其关注度越来越高。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根据《国家科学评论》发表的关于“北京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病毒来源”最新结论显示,该疫情中病毒源头极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发区的冷链进口食品,冷链运输或为新冠病毒传播新途径。
为了进一步了解冷链食品的产业现状和监管情况。笔者采访了北京市三家冷链食品企业。
北京京铁列服有限公司是我国高铁盒饭主要供应商之一,虽然公司不制作进口冷链食品,但高铁餐饮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于食品安全的标准也更加严格。“疫情期间,公司在常规工作中进一步强化了从原料采购、生产制作、冷链运输、列车销售等各环节人员卫生及环境消毒工作,并将涉及冷库的人员及环境核酸检测纳入常态化管理范畴”京铁列服品质保障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在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上线前,公司参加了该项目启动动员和政策宣贯会,并及时注册了平台,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构建全市冷链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保障“旅客”舌尖上的安全。
京铁列服冷链餐食
做好人员安全保障工作是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术指南》先后发布,对从业人员安全防护提出了明确要求。
“不测体温不消毒、不戴口罩和手套不得接触冷冻肉产品”安得利(北京)食品贸易有限公司品控质检经理路兴旺强调。据他介绍,安得利内、外部人员复工需提供核酸检测证明,并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日常防护。在产品质量保障方面,公司进口冷冻肉制品经过海关检验检疫、第三方机构检测和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监管层层把关,合格后贴上“二维码”才能进入市场,不合格、临期、过期产品均会按照相关部门下发的文件指示进行集中销毁,并保留销毁视频。笔者用微信随机扫描了一款安得利冻肉产品,可以看到生产日期、原产国、入境检验检疫证明等信息,产品质量安全可控可溯。
安得利冻肉产品溯源信息
疫情期间,海关等部门及时部署防疫工作,提出一系列保障政策,各类应急措施手段的实施,有效抑制了疫情发生,但与此同时也给各环节操作带来一定影响。在进口冷链食品中,海鲜类产品的处境尤为艰难。
据每舟海参创始人方军介绍,在实施相关政策、通知的过程中,公司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我们的产品都是从俄罗斯进口,东北口岸关闭后,只能走南方口岸,再运到北京,到货周期从一个星期变成一个月,交通成本占据很大一部分;其次,为了保障海参质量安全,公司给所有产品买了食安保险,加上疫情期间销量锐减,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趋于稳定,每舟海参营业有所好转,“现阶段我们还面临着产品供不应求的问题,由于到货周期短,根本不能‘兜底销售’。”方军表示。
每舟海参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当前国内对冷链食品、进口冷链食品把控非常严格,媒体近期报道的多起冷链食品检测呈阳性事件均是在检验检疫过程中发现的,并未流入市场,无需过分紧张。消费者在商超、农贸市场购买冷冻食品时,要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食品标签内容,优先选择有二维码信息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