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煜晖 丛发源 袁敏敏 2018年以来,江苏省海门市食品安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食安委及成员单位、各区镇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精神为指引,以巩固深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为核心、以保障民众的食品安全为底线、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依法履行职责,创新机制,稳中求进,克难攻坚,有效解决突出问题,防控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全面推进食品安全工作迈向新台阶。
强化组织保障
食安责任体系更完善
加强组织领导。为推动食安工作,积极创建食安城市,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充实调整了食安委成员单位,各单位明确了分管领导,签订了工作责任书。2018年市政府常务会议两次专题研究食安工作,市食安委牵头共召开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创建推进会、食品安全新闻发布会等重大会议6次。上级来海门创建检查评估,市政府领导亲自部署、亲自陪同,创建成效不断显现。
推动责任落实。食安办将创建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镇区、各单位,对食品安全重点环节,分别确定牵头部门和配合单位,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形成了市级领导组织、牵头部门负责、责任单位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制定下发了《海门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江苏省评价细则任务分解表》,并逐级召开动员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规范区镇机制。区镇及所属村居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开展区镇食安办规范化运行建设工作,是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的重要任务,是深化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区镇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的有效抓手。根据《南通市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办公室规范化运行标准》要求,海门市在健全完善“上下统一、体系完整、规范有序、运行高效”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体系,建立健全区镇食品安全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上下功夫,切实提升了基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以“有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保障、有职责、有考核、有培训、有台账”和“管理责任网格化、日常巡查常态化、单位场所户籍化、监督执法联动化、监管手段信息化、问题发现导向化”的“八有六化”为总要求,围绕组织管理、制度机制、硬件建设、鼓励创新、否决项五个方面19项具体指标,规范区镇食安办组织架构,明确工作内容,完善工作机制,改善设施装备,强化保障供给,提升综合协调能力,努力建设责任到位、制度健全、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基层食安办。在《南通市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办公室规范化运行标准》基础上,统一了相关制度和台账,进一步细化评分细则。
强化职能发挥
牢把食品安全各道关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社会关注热点。一是重点整治食品小作坊。针对食品小作坊安全隐患比较突出,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的情况,积极推行“日常监管+隐患排查”“立案查处+倒逼自律”“技术支持+帮服指导”“牵头协调+社会共治”的“四步”工作法着力提升小作坊食品安全水平,具体做法被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省推广。二是高度关注学校食品安全。持续做好春秋两季学校开学季集中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学校食堂严格责任追究,共纪律处分5人次,提醒谈话、诫勉谈话11人次。市直属64所学校食堂全部实现“明厨亮灶”,其余学校也已相继安装监控。三是严格监管餐饮具集中消毒。全市卫生监督部门深入强化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的监管整治,规范餐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生产经营行为。年覆盖监督率100%,2018年共计抽检9个餐具、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45份样品,合格率100%。对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查处,并督促其限期整改。
坚持部门协同,深入开展专项整治。针对海门市突出重点行业、重点品种,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部门协同、重拳出击,深入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市农业局、教育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紧紧围绕食品监管职能,开展了农产品、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非洲猪瘟防控、粮油、豆制品、校园周边、餐饮、学校食堂、保健食品等10多项专项整治检查活动。
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公安部门深入推进“利剑安民”专项工作,以打开路,强化打击食品犯罪的主要职能,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打处行动,共立案查处食品犯罪案件4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3名,公诉25人,案件涉及减肥保健品、性保健品、农产品、餐饮、假酒等领域,有效打击了食品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嚣张气焰。农业部门开展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180人次,执法抽检农药、肥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128个,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4起。市场监管部门累计查处各类食品安全案件288件,罚没款合计233.34万元,案值370.09万元。2018年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130%、58%和54%。
强化创新创优
探索食安工作新举措
优化部门协同,完善食用农产品全过程监管机制。农业局和市场监管局多次召开联席会议,会商从田头到餐桌食用农产品全链条监管,出台了推进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工作机制的文件,逐步建立起食用农产品生产、批发、零售全过程追溯体系。《创新“菜篮子”溯源信息系统,确保“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课题在南通市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强化隐患排查,推动事后查处向主动防控转变。加强风险排查及防控,积极推动由事后查处、被动监管向主动排查、预先防控转变。2018年海门市按照“四个最严”要求,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督查,实现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互联网销售、网上订餐等各类业态监管的全覆盖,同时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新型监管方式,实施标准化现场检查,实现现场检查规范化、监管信息公开化。在督促指导企业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组织农业、市场监管、商务等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监管职能,主动采取措施,对全市食用农产品种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风险排查,确保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盲区。对排查出来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及时联合各环节监管部门予以整治,对无证无照的规模化养殖、屠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及违法的“黑窝点”“黑作坊”,坚决予以取缔,并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综合治理,着力解决行业性、内幕性“潜规则”问题,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对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处。
细化管理举措,切实防范“一条龙”食安风险。一是监管网络更完善。市食安办出台了《海门市村(居)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考核方案》,建立市、镇(区)、村三级监管网络。通过监管触角的延伸,对农村集体聚餐从业人员进行备案,全程执行事前报告、事中指导、现场评估机制。2018年共现场评估集体聚餐3244次。二是指导资料更直观。市食安办围绕厨师指导和科普宣传,编写了《海门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指导手册》,拍摄了《农村集体聚餐规范操作电视片》。三是从业培训更务实。食安办组织师资力量到各区镇开班培训,478名厨师在属地区镇参加了培训,减少了往返奔波,提升了培训效果。为引导群众选择安全放心的厨师,将培训合格的厨师信息在《海门日报》、海门政府网站及食品行业协会公众号上予以公示。
强化基础建设
食安保障能力再提升
夯实基层食安管理机构。针对区镇在食安办标准化建设和食品安全专职管理人员方面缺失现象,为避免影响食安城市创建和基层食品安全工作力度,市食安办组织专题调研,明确要求、提出问题、协助解决困难,各区镇积极配合,选配增配食安办专职工作人员,截至2018年底全市各区镇基本实现食安办有专人负责的目标,促使食安机构职责明确、运行规范、顺畅协调。海门港新区建立了43个村(居)级食品安全办公室,推出“海门港新区十大诚信厨师”,全区食安经费投入60万元。常乐镇运用镇微信公众号、QQ群,开展节假日食品安全提示,广泛宣传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防控措施。
打造公安食品专业执法队伍。2018年2月份海门市正式成立了食药环侦查大队,目前已配备8名专职民警,同时在各派出所设立食药环侦联络员,负责食药环线索排摸和侦办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打击食品犯罪人员力量,提升了公安机关打击食品犯罪的能力和水平。
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升。市疾控中心扎实开展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常规检测及专项监测、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切实履行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职责,分别完成上报120例、162例病例的报告,超额完成上级交付任务。市场监管、农业、商务、卫健等部门认真制定食品安全抽检监测计划,扩大抽检监测范围,增加抽检监测频次,严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关口,通过抽检监测及其数据运用,及时有效发现问题食品,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2018年,全市监督抽检3833批次,合格率97.2%。分布在全市各大集贸市场的31个食品快检室积极开展快检工作,检测24万余批次信息数据,合格率99.9%。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食安治理水平。海门市实施“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项目,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大数据资源共享和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整合食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充分发挥集贸市场快检室和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作用,建立快检室靠近普检,快检专车下沉复检,综检中心定量抽检的快节奏、多维度复合检测体系,努力实现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整合食用农产品溯源体系。搭建食品检测溯源、商户产品溯源、自助出票三大系统,对来源产地信息、检测信息与销售索票索证信息进行二维码赋码,并在经营场所直接公示,形成直观透明便捷的溯源检测信息。整合农村集体聚餐报备体系。全面升级食安海门APP,开展集体聚餐网上申报、网上公示。同时,网上公示集体聚餐厨师培训、备案、健康体检情况。
着力夯实应急处置机制。积极应对和及时控制食品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切实落实快速处置食品安全事件原则。做到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反馈情况,第一时间化解纠纷。切实强化部门协调配合。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应急工作体系,按照市食品事故应急预案,各区镇、各食品安全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全力配合,做好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和事件调查工作。切实强化培训教育。市场监管局作为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的牵头单位,通过制定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指导手册,邀请行业专家授课等方式,对参与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处置能力。切实抓好应急演练。市食安办牵头组织年度食品安全应急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落实完善应急工作各项保障措施,有效提升安全应急处置水平。切实强化宣传教育。狠抓公共食品安全知识普及与宣传,让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增强人民群众自我防护能力,自觉抵制不安全食品、不卫生场所、不诚信商户
强化共治格局
食安创建各方齐动员
多渠道各方参与,汇聚创建力量。通过微信公众号征求群众食安创建和食安工作的意见建议,开展食安工作满意度调查。各区镇以村居为单位召开座谈会,宣传食安工作,听取工作建议。市食安委专题召开食安创建新闻发布会,邀请市主流媒体,食品经营业主代表、第三方认证机构代表参加,通过互相交流、经验介绍、记者问答等多种方式,充分展示食安创建成效,回应社会关注热点。
多形式广泛宣传,扩大创建知晓。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工作动态。7月17日至29日全市开展以“尚德守法,食品安全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市镇两级组织集中宣传20余次。在海门电视台开设《舌尖上的安全》电视宣传专栏,共拍摄播出9期节目。在海门广播电台开展食品安全专题访谈2期。在《海门日报》上登载食品安全宣传信息报道30余篇,在公众号上发布信息60余篇。在食品经营超市、餐饮店张贴食品安全宣传海报5000余张,食品安全宣传三角台牌20000个。向社会群众发放宣传画25000份。设置公交站台食品安全宣传画20幅,设置高速公路高炮广告三面。全年累计投入宣传费用27.1万元。多种形式、各种途径,营造了浓厚的创建舆论氛围。
多手段把脉会诊,共推创建进程。2018年,海门市邀请权威第三方开展食安城市创建评估和中小餐饮风险隐患排查,全面把脉创建进展,指出存在问题。相关责任单位积极回应反馈,按照要求组织整改,不断接近创建要求。食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管理功能,集中培训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290人,培训小作坊业主112人,组织食品生产、流通行业食品安全知识“千人抽考”,切实增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