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查春香) 食品加工小作坊因受场地规模、生产条件等制约一直以来都是食品生产环节的重点监管对象,为进一步保障小作坊食品安全,近年来,太湖县在小作坊上做文章,坚持从源头管控,着力提升小作坊的质量水平。
元洪茶厂的工人们正在手工挑拣茶草
培育小作坊示范区,通过以点带面,整体带动小作坊质量提升。“豆腐坊生产条件差,同时还涉及环保等问题,如何改善生产条件是生产者,也是我们监管部门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太湖县市场监管局食品监管股股长吴三民说。豆腐坊生产条件有问题,就从问题入手,因地制宜地将不符合生产条件的豆腐坊集中起来,统一设计管理,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消除隐患。截止日前,该县已经将城区的4家豆制品小作坊整体搬迁到物流园专区进行生产销售。统一布局、统一排污、统一管理的模式初步形成,也为下一步其他行业的小作坊规范做出了有益尝试。
让小作坊企业化,让小产业量产化。这是该县在小作坊质量提升中的的一个重要思路。茶叶是该县的特色产业之一,全县茶厂有37家,其中小作坊27家。为做好茶叶品牌,该县在小茶厂上动起了脑筋。元洪茶厂坐落在原童畈小学的旧址中,房屋矮小,地址低洼,传统的家庭作坊生产方式即不能保障茶叶质量,也限制了其发展。太湖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多次上门为其提供政策咨询。经过多方努力,元洪茶厂投入120多万元择址新建厂房,引进3条先进的茶叶生产线,聘请专业制茶师不断改良工艺、提升质量。年产干茶约10吨,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发展壮大起来的元洪茶厂还解决了一部分贫困户就业,有效带动了当地贫困人口脱贫。
同时,该县通过质量提升,鼓励小作坊向生产企业转型。“传承和发展好地方特色食品是我们的责任。”安徽本心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乾说到。生条作为太湖的传统地方特色食品,过年时是太湖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受传统工艺的制约,生条的生产一直以来都是以家庭小作坊制售,条件差、规模小,也没有相关的产品质量标准,制约着其行业的发展。该县市场监管局积极介入,通过新技术,帮助企业突破了生条储存难、量产难的问题,并制定了首份生条企业标准。从“一人、一灶台、一锅铲”生产模式转入到生产线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同时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无独有偶,坐落在大石乡的太湖县纯野生态茶油有限公司也是一家从小作坊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该公司负责人陈怀新介绍到,开始的时候只想着搞个小作坊做茶油赚点小钱,随着销量的打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才懂得,一个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小作坊生产模式,要规范化、规模化。目前该公司正在新建厂区内安装设备设施,准备申报食品生产许可证。
小作坊作为食品生产企业的有效补充,在行业发展中既有技术传承作用,也有社会经济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也将客观存在。太湖县市场监管局下一步将结合本地实际和前期的探索,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树立责任意识,消除安全隐患,帮助小作坊在新时代中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的放心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