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气炎热雨水丰富,山间地头长出很多野生蘑菇,与去年同期相比,广西民众误食有毒蘑菇的中毒事件增加3倍,发病人数增加4倍。昨日,自治区疾控中心专家提醒注意,为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发生,请广大群众及餐饮单位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野生蘑菇等菌类。
今年以来,自治区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显示,广西报告野生蘑菇中毒事件28起,发病人数135人,死亡3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事件数增加了3倍,发病人数增加了4倍。发生地区除北海、防城港外,其余12个市均有病例报告。发生较多的地区如桂林、河池、梧州、贺州等,均为植被比较丰富的山区。目前中毒原因主要为自采蘑菇,偶有路边购买蘑菇引起中毒。其中,有1起是因食用路边摊购买的蘑菇中毒。
自治区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所所长蒋玉艳介绍,蘑菇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广西从3月份开始,5—6月份是中毒高峰,持续到9月份左右。发生主要场所是家庭,中毒原因是误食有毒蘑菇。今年,广西天气多数是高温多雨,这给野生蘑菇生长带来有利条件,尤其是在一些植被茂密的林间野生蘑菇的生长旺盛。而老百姓喜欢在农歇时进山采摘蘑菇,但对毒蘑菇的鉴别能力有限。
“目前,我国野生蘑菇资源非常丰富,已知蘑菇种类估计在4000种以上,其中目前已知的毒蘑菇400多种。”蒋玉艳说,毒蘑菇的鉴别非常困难,大众普遍缺乏毒蘑菇识别的基本知识和鉴别能力。而民间流传的许多鉴别方法实际上并不科学,如色彩鲜艳的蘑菇有毒、色彩不鲜艳的蘑菇无毒,与银器、大蒜、生姜等同煮变黑的蘑菇有毒,或生虫的蘑菇无毒等,这些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专家提醒市民,避免误食有毒蘑菇的方法就是不采不食、不买不卖野生蘑菇,不认识的蘑菇不要吃,吃蘑菇时不要饮酒,且最好不要吃杂菌。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这类特征的蘑菇多有毒,尽量不吃。
特别提醒
蘑菇中毒主要临床表现
1.胃肠炎型:多在进食后10分钟至2小时发病,胃肠道症状,预后良好。
2.神经精神型:多在进食后10分钟至6小时发病,精神症状、幻觉等,预后良好。
3.肝肾损害型:多在进食后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有假愈期,死亡率高。
4.光敏性皮炎型:多在进食后24至48小时发病,皮肤红肿或疱疹,日光照射后症状加重,预后良好。
5.横纹肌溶解型:多在进食后15分钟至2小时发病,早期胃肠道症状,6至12小时出现酱油色尿、肌肉酸痛、肢体无力等横纹肌溶解症状。可导致急性肾衰死亡。
误食有毒蘑菇如何处置
一旦误食有毒蘑菇,可立即采取催吐的方式,如中毒者神志清醒的情况下,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压迫舌根部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容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同时,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便鉴定种类,确定治疗措施。(彭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