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能做到“食不言”吗?近期,浙江三门县里浦中心小学推出“无声食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据副校长林勇说,实施的效果很好:“实行一个多月了,就餐时安静了许多,秩序也变好了,低年级段(一至三年级)学生就餐时间缩短约5分钟,粮食浪费情况也有好转。”
但若想象一下实际场景,总觉得挺尴尬的。十岁左右的孩子,本来是最活泼好动的,叽叽喳喳、爱笑爱闹也是孩子的天性。现在竟然一言不发、埋头吃饭,连正常的交流都只能用手势,这种管理方式是不是矫枉过正了?
孔子在《论语》中说:食不言,寝不语。这是告诉我们,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礼仪”,不能太过随便。现在,我们教育孩子,同样常常用到这句话。从原则上来说,当然没错,吃饭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打闹。但是,如果把这个原则推到极致,连正常的交流也不允许,那也未免太过教条了。
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也在变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不加辨析地全盘照搬。比如说,同样是在《论语》中,孔子还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于物质匮乏时代的人来说,这肯定是对的;但对于早已吃腻了大鱼大肉的现代人来说,反而要倡导多吃粗粮,少吃精白米面和肉类。再比如说,“唯酒无量,不及乱”,显然也有些不合时宜。因为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饮酒对人的健康没有好处,最好不喝,千万不能“无量”。
总之,许多古训我们都要用灵活的眼光去看待,而不能机械地照抄。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在吃饭时进行适当的管理,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无可厚非。但是,学校的重心是更偏向“管理”,还是更偏向“教育”,就大有不同了。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学生吃饭的时候鸦雀无声,整个食堂秩序井然,当然是令人喜闻乐见的事。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孩子天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实际上,即使是成年人在一起吃饭,要他们管住自己绝不说话,也是很难的。更何况,“边吃边聊”早已是现代社会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适度的交流都让人身心愉悦。而一群人在一起沉默地吃饭,总让人觉得有些压抑和别扭。长期在这种氛围中就餐,对学生真的好吗?
所以,并不是说要任由学生吵闹就餐,而是说学校的管理不能太简单粗暴。这些沉默就餐的学生,将来总要成为社会的一员,假如他们现在既不能体会到饮食的乐趣,又失去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契机,那么长大以后,他们势必会感受到自己多年所受教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强烈冲撞。
吃饭时说几句话没那么可怕。同样是谈到吃饭,古人的教育理念中还有“七不责”的说法,其中一条就是“正饮食不责”,意思是吃饭的时候不要责骂孩子,因为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古人尚且如此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现代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更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做出决策之前,还是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