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是现实,更是改革的契机。目前,西宁市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突破40万,大部分老人都选择居家养老,并且很大一部分老人都是独居,因此老人的吃饭就成了一大难题。
为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2019年,西宁市依托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启动实施“爱老幸福食堂”建设,以进一步提高全市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爱老幸福食堂”建设不但满足了老年人个性化、多元化、大众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更是西宁市在建设“幸福西宁”道路上又一生动的民生改革实践。
已建成25个“中央厨房”,90个“爱老幸福食堂”,53个助餐点,“15分钟”助餐送餐配餐服务网络……这些针对老人“饭碗”的改革要素,让老人手中的“一碗饭”从单一的馍馍咸菜变成了荤素搭配,调配出了独属西宁老人饭碗里的“幸福味道”。
就近服务
家门口的“幸福餐”
“子女平时都忙,中午还要专门赶回来为我做饭。自从家门口有了幸福食堂后,我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也让子女们省心不少,还能和老伙计们聊聊天,真的特别好。”提起家门口建起的幸福食堂,家住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32号院的86岁老人吴广发显得颇为满足。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西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了40.98万人。这期间类似吴广发这样儿女在外奔波,独自留守的老人不在少数。
面对这样的实际,西宁市开始着力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并在不断改革的进程中,摸索出了一条独属于西宁的养老服务模式。
“幸福食堂”就是这条改革道路上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西宁市将“爱老幸福食堂”建设列入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并通过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即建设1个市级及4个区级指导中心、建设30个以上街道(乡镇)级中央厨房、建设100个以上社区级“幸福食堂”、在居民小区设立“助餐点”,力争实现全市“幸福餐桌”1000张,让老年人每天从“吃饱”变“吃好”。
2019年1月,西宁市率先在城西区开展“爱老幸福食堂”建设,并先后建成运营9个中央厨房、19个幸福食堂、41个助餐点。
从以城西区作为试点,到全市全面启动建设,仅仅半年多的时间,西宁市就建成市、区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5个,街道“中央厨房”25个,社区“爱老幸福食堂”及助餐点143个,幸福餐桌656张,每天平均为6000余名老年人提供配餐助餐服务,并迅速建起了一套“市、区、街、社区、小区”五级助餐送餐配餐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了“15分钟”助餐送餐配餐服务圈,有效解决了老年人最实际、最迫切的用餐问题,全面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为解决城市养老难给出了“西宁答案”。
社会参与
丰富“幸福餐桌”
从2015年底至2019年,西宁老年人口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截至2018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17.3%。相比中东部大城市养老“一床难求”,西宁市养老最大的难点是“一饭难求”。
“吃饱饭、吃好饭、健康养老”,“幸福西宁”才能描绘出最温暖的幸福底色。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助餐送餐服务,引入专业化、连锁化餐饮企业承接“爱老幸福食堂”——这是西宁市在开展“幸福食堂”建设之初便定下的路子。
作为最早参与“幸福食堂”运营的社会力量之一,西宁能量饭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着城西区的3个“中央厨房”、2个“幸福食堂”和9个“助餐点”。该公司总经理侯海青说,截至目前,他们已经累计服务老人一万余人次。“老人们评价都很高,都说政府为他们办了件贴心事。同时,也给我们企业提供了一个回馈社会,扛起社会责任的有效平台。”
在“幸福食堂”的运营上,西宁市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掏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原则,建立三项补贴制度,按照每餐不高于10元的标准仅向老人收取必要的成本费,并投资4800万元分别为60周岁以上的困难老人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每天补助3元和2元,用低廉的价格、温馨的环境及适合老年人口味的饭菜吸引老年人群。
同时,对承接助餐服务的企业按照一次性最高30万元和每年最高10万元的标准分别兑现建设补贴1650万元及运营补贴149.37万元,极大地激发了社会企业的参与热情。
此外,西宁市还统一助餐点标识,上墙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收费标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诺书、投诉电话等,建立饭菜每日留样制度,在中央厨房内设置了检测区。市、区两级民政部门还投入6300万元,搭建互联互通的“12349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定制了“爱老幸福卡”,实现了线下及时服务、线上实时监管。
因地制宜
让老人吃得有“特色”
经济发展需要打出“特色牌”,养老服务同样需要打出“地方牌”。
“幸福食堂”让老人吃得“安心”的同时,同样需要让老人吃得“舒心”。西宁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各区发展也各具特点。因此,“幸福食堂”建设在统一的框架下,同样需要兼备各区特色,打造“一区一特色”的区域养老助餐服务模式。
城东区根据辖区民族特点,开办了全市惟一一所民族性中央厨房,配备专用送餐车,以满足少数民族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
城中区积极打造中央厨房基地化发展模式,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了运送能力覆盖全区的中央厨房,形成以中央厨房为中心,幸福食堂、助餐点为辐射点覆盖全区的助餐配餐服务网络;城西区建立了工作例会制,每月召开例会推进爱老幸福食堂建设,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自有财力投入536万元对助餐企业在水、电、汽、人员工资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补贴,激发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先后引入青海宾馆等5家餐饮企业,撬动民营资本805万元,实现政府资金“小投入”撬动民生“大效应”的良好成效;
城北区在养老机构内部设置了中央厨房,形成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服务模式。
城乡统筹
“一碗饭”提升老人“幸福感”
“老张,该开饭了,快去看看今天有些什么饭菜。”在西宁市湟源县巴燕乡下胡丹村,中午饭点,67岁的李贵芬老人正在招呼着邻居张奎一同前往村里的“老年之家”。
“这个西红柿炒蛋好,拌米饭吃最香了。”“这个青椒炒肉也好吃,色泽看着也诱人”……四荤四素的美味饭菜也让围着桌子吃饭的老人们打开了“话匣子”。
先就餐完的李贵芬则站起身走向了食堂一旁的休闲健身区域,做着饭后的消化运动。
“过去总想着存些养老的钱去城里养老,没想到现在村里条件这么好,基本和城里一样了,我们老人总有些故土难离的情结,现在村里的养老服务特别暖人心,我们也不再想离开了。”李贵芬说道。
西宁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自筹资金1.59亿元建设了300个农村“老年之家”,设置了用餐室、文娱室、保健室等“一场七室”,打造了农村老年人用餐平台。在运营上,打造了“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实行“年轻的照顾年老的、会做饭的当厨师、腿脚好的当保洁员、一日一餐齐动手”的互帮互动互娱模式,由村老年协会组织留守妇女或年轻老人在“老年之家”内为高龄、留守、失独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解决了脱贫攻坚中农村老人吃饭愁问题、解决了农村“三留守”问题,弘扬了农村孝老敬亲等传统文化。(郑思哲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