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王志辉 延明泽 陈婷婷 )在去往吉林省通化县的路上,总会看见一排排挂满鳕鱼的晾鱼架,这个算不上风景的场面,却是窥探这个内陆小城外贸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检测产品质量现场
通化县远离大海,但鳕鱼加工产业已有20多年的历史。海关数据显示,这里每年进出口鳕鱼近万吨,货值约1亿元人民币,占据了该县进出口贸易一定份额。然而2020年受疫情影响,1-4月份,该县鳕鱼进出口量仅为900.6吨、货值1612.8万元人民币,与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9.6%、16.3%。
“疫情初期,除了面临口罩短缺、工人不足等问题,最让我们感到困难的是原料货源紧缺。”某鳕鱼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多亏通化海关帮助多方联系货源,企业的生产才得以进行。“省内联系了延边、珲春地区鳕鱼加工企业,省外联系了辽宁、山东等地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在帮助我们扩大货源资源的同时,海关还不断为我们提供外商合作机会,让我们摆脱出口客户单一的局面。”
据了解,疫情期间,为助力辖区外贸企业走出困境,通化海关采取一对一帮扶指导模式,多次深入企业开展调研答疑,指导企业应对国外推出的临时禁限措施,通过对进出口形势的深度分析,不断减少企业出口损失。
“我们组建了食品、核查、备案等专业技术小组,实行联合作业,降低现场检验频次,减轻企业负担。”通化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他们已将监管重心从对产品的监管转变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管,辖区内食品出口安全风险防控和监督管理体系已得到极大优化。
如今,走进通化县,5000平方米的鳕鱼晾晒场上已经是“鱼头攒动”,跳出了这次危机的鳕鱼加工企业正不断梳理经验,需求商机。“目前企业加工还处在粗加工阶段,从原料到最后成品其附加值增长幅度较小。”一鳕鱼加工企业老板表示,下一步,该企业将引入先进技术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不断适应与日俱变的市场需求,扩大企业贸易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