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监管

江苏
下拉

江苏镇江:长山脚下 农家抹茶飘香

2020-05-25 16:05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吴秀梅
摘要: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水月雨家庭农场内农家抹茶飘香。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朱婕 夏莉 朱启辉)走进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水月雨家庭农场,初夏时节的茶园,满眼苍翠,连线成片的茶树线条丰满而柔和。

无菌车间里,绿茶嫩叶进入“精制线”,经过去2道梗、抹680目等环节,吐出了青翠的粉末。“这就是抹茶,比面粉细腻!”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农场主汪月霞轻捻粉末,一抹清新的绿色立即覆上指尖。再过一个多月新车间、新设备将正式启动。

抹茶起源于我国隋唐,将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将抹茶用途发扬光大,不断推陈出新。5年前,在与日本友人的一次闲聊后,汪月霞打开了创新创业的新路子,“近年来,抹茶作为天然添加剂,在医学、食品领域大显身手,何不一试?”她坦言,这次“喝茶变吃茶”的决定,也为一直以来急需破解的夏秋茶无市场难题,找到了突破口,“夏茶苦涩,秋茶浓烈,受众比较窄,只能卖到200元一斤,还不够成本。我们省内的茶企基本不做这两季的茶叶。”2018年,汪月霞在镇江率先尝试使用夏秋茶叶生产抹茶,将“老茶叶”变废为宝。

而眼前这套并不起眼的抹茶加工设备,竟高达1000多万。如此强投入,放眼周边茶场并不多见。“我们原先制抹茶的设备和工艺,很难同时达到口感与营养成分的最佳状态。新设备的工艺类似石磨,温度精准地控制在40℃,可以保证茶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等营养不流失。”汪月霞说,“精制线”的产量不算高,每小时仅能制茶40克,但是她必须保证品质。

这份执着源自从小结下的“茶缘”。  汪月霞1976年出生在十里长山脚下,父亲是镇江第一批种茶人。“我是闻着茶香长大的,很小就偷喝爸爸的茶,对茶有特殊的感情。”作为“茶二代”,她的加入为传统茶园以及运作模式,注入了生机——先后引进了龙井系列、浙农系列、白茶1号、黄金芽等茶树品种;推广黄化茶树引进与栽培技术、茶叶清洁化机械加工等技术。茶园面积也从2000年的15亩,发展至后来的480亩,如今已有1117亩,年经营收入达到2135万元。

创新思路带来的生机,远不只这些。“靠天吃饭”的茶农,在汪月霞的带领下,开始抱团取暖,共同致富。2009年,受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当地零星分散的茶园几乎都赔了本。茶农急,汪月霞更急,“组织茶农抱团取暖,走联合发展的道路,这样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说干就干!第二年初,她倡导并牵头成立了茗缘茶叶专业合作社,首批120多户茶农加入,初步形成了茶园管理、原叶收购、茶叶炒制、推广销售于一体的合作格局,如今已有520多户入社。

20200525162547906.png

茗缘茶叶专业合作社

缺资金时,汪月霞将自己茶园培育的茶苗免费送社员;缺信心时,她与茶农提前签订供销合同,解决后顾之忧;缺技术时,她定期举办茶叶种植技术培训,手把手传授茶叶科学种植技术……2016年,合作社还完善了二次返利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在年终结算后,从利润中拿出45%,给合作社成员按照出资比例和产品收购数额返利,截至目前累计返利近200万元。

茶农汪翠凤自2015年加入合作社,就改变了“在家忙一季”的工作模式,而且年收入增加了近四成。“以前我们只做春茶,其他时间要外出打工,做抹茶开始,在家门口一年忙到头。”最近,她听说了一个好消息:农场正在整合周边资源,要围绕茶文化打造一个吃喝玩乐综合型农场,“月霞说了,有手艺的出手艺、有房子的出房子,办民宿。我家两层小楼就在附近!”

烈日下,汪翠凤和十多名茶农戴着草帽,正为绿茶园撑起黑色遮阳网,以保证抹茶的叶绿素、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茶高。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