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刘承鑫)制粉设备从老式小钢磨发展到智能化生产设备;生产能力从日产10吨增加到300多吨;销售市场由服务周边3个村庄扩大到13个省市及日、韩企业;生产品种从单一的精粉和混合粉增加到21个品种,并延伸到了种植、研发等领域。历经20年的发展,张建志靠什么把小作坊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并且生产的“嘉和兴”系列产品享誉市场?“企业年年都在发展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跟着父辈学来的‘做诚信人、生产诚信产品’的承诺和经营宗旨。即使企业创新也是围绕诚信进行的。今年的疫情对我们企业基本影响不到,销售量与去年同期持平。目前,我们正积极响应全国食品行业‘三保’行动,保障人民群众生活需求。”青岛嘉和兴制粉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志说道。
小作坊转型到园区
面粉行业是微利行业,生产设备事关产品的质量和成本。今年48岁的张建志,自1996年就跟着父辈在莱西市夏格庄镇夏二村里干磨坊。2005年,刚刚规划好的莱西市夏格庄镇工业园对外招商引资,张建志不顾家人的反对,筹资引进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在工业园里建起了自己的制粉企业,“我是我们镇第一个在工业园搞企业的农民,设备工艺在山东也是一流的,产出的面粉品质就是好。”提起当年建制粉厂,张建志至今难忘。
在青岛嘉和兴制粉有限公司生产楼,记者从一楼走到四楼,各个楼层不仅很少能听到机器声,看不到粉尘,而且少见工人的身影。在二楼总控制室,记者找到了答案。原来,制粉从原粮入仓、毛麦清理、光麦清理、研磨制粉、面粉后处理到成品包装,几乎全过程实行了自动化控制。在自动化的控制下,金黄色的小麦经过一道道工序,摇身变成了雪白的面粉。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小麦要想变身成为面粉共需要74道工序,简单来说就是三个步骤,清理、研磨制粉和面粉后处理。光是清理这一项就要经过13道筛选、15道风选、2道干法去石和8道磁选。小麦进入整个加工系统后,在各个楼层的机器里反复地进行N字型的活动轨迹。”作为面粉加工的“老把式”,张建志说起面粉的加工工艺,抛出了一连串的数据。
先进的设备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而紧跟市场需求快速研发新产品让企业做出千变万化的产品,提高了粮食附加值。目前,张建志的企业能够生产麦芯粉、颗粒粉、全麦粉、鲜面条粉、水饺粉、大饼油条粉等30多个品种的面粉,年销售各种面粉4万多吨。
每袋产品都可追溯
从在工业园里建起自己的面粉加工企业那天起,张建志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来看。为把牢产品安全关,张建志根据企业实际,设立了专门管理原料进厂、车间生产、产品出厂的品控部,出台了严格的岗位职责和考核,建立了原材料记录、生产记录、检验记录、销售记录档案。并采用互联网+、大数据,在产品包装袋上印上二维码,消费者扫描后可以追溯到面粉是哪个班次、哪位班长带班组织生产的,甚至包括原料的产地都可以查到。“光是这些还不能完全保证面粉的质量。”张建志说,除了原材料和加工工艺,包装过程也会对面粉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公司装了4条包装线,摒弃了传统在线打包的弊端,在终端通过配粉,保证了面粉质量的始终如一。产品不仅畅销北京、上海、福建等13个省市,生产的“嘉和兴”系列专用粉、原粉开始备受日、韩客户青睐,并且价格高出一般面粉价格的30%。即便是如此高的价格,多家日、韩企业还是慕名而来,选择从这里购进面粉。
三产融合探新路
“随着我国面粉加工业的整合,生产集中度、经营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市场分工的要求,面粉加工将向分工愈加细化的方向发展。面粉加工企业经营模式逐渐转到抓质量、重研发、上档次、重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上来,坚持产品安全质量第一,把“适口、营养、健康和方便”作为发展方向。”张建志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在嘉和兴的厂区大门旁,意外地看到一块“青岛小麦合作社”的牌子。张建志向记者述说起他的发展新思路:“种植、面粉加工、主食制作、饲料生产、养殖屠宰、配套服务俱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由单一的制粉发展成‘握指成拳’的产业化集群。”目前,企业已经和有关农业大学建立起小麦新品中培育、产品研发合作。同时,在莱西及周边县市与1万户农民建起了种植、收购、育种等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