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这两天来人了吗?”王俊琴高声问。2月16日,在疾风中,王俊琴的头发四散飘扬,两米的距离说话听起来不大清晰。
“没,过年一个亲戚都没来。”村民王冬梅肯定地说。
“年前回来的娃娃,都在家吧?”
“走了两个儿子两家4口人,还有两个儿子家的4口人没走呢。”
“你咋没戴口罩?没口罩吧?”王俊琴手伸入口袋里掏自己备用的新口罩,打算送给王冬梅。
“有呢,刚吃饭时摘下来,你进门时没来得及戴。你别给我口罩,你们一天走东走西的,比我用得着。”王冬梅连连摆手不要。
王俊琴进入堂屋,看见一家人正在吃饭。跟王冬梅说的一样,大人娃娃6口人。
“家里养牛着吗?”院子里晒着几架金黄色的玉米棒。
“没,养了二三十窝土蜂。”王冬梅的4个儿子全在外打工,家里就她老伴俩,体弱多病,干不了繁重的活,就土法养了30窝蜜蜂。一年下来,能铲一二百公斤蜂蜜,卖3万多元。
堂屋是土木结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椽檩笔直光堂,能看出王冬梅当年过日子很讲究。东屋是本世纪初建的,红瓦砖墙。西屋是享受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前年建成的,篮脊瓦,水泥圈梁,看着都结实牢固。
“自来水也通了,水泥路都通到家门口……啥都好得很。”还没等王俊琴问,王冬梅就道出脱贫攻坚的好。
“春上地里种啥?”
“我年年种籽粒玉米,今年村上让种青贮玉米呢,说卖青贮玉米比玉米籽钱更多。”王冬梅一五一十地回答。
“对着呢,听村上的话没错。”
王俊琴是西吉县自然资源局派到西吉县平峰镇帮扶疫情防控工作45名人员之一,她和其他5名同事包扶高赵村。
地上的风追着天上的云跑,风掠过树梢,发出“嗖嗖”的尖叫,蒿草在路上、田里翻滚。王俊琴和镇村干部一户一户地排摸过去,每进一户必三问。一问住户信息,二问脱贫短板,三问春耕作物结构调整,然后细细整理出来,汇总供决策参考。
王俊琴看见村民王世军从村口疫情防控点换班回来,饭都没吃,就钻进牛棚喂牛。戴着口罩,把牛粪铲进车,拉到地里倒成堆。今年他家要种80亩青贮玉米,养30头牛。“就是缺资金,等疫情过了,你们看能帮我贷点款吗?”
王俊琴看见高赵村2000亩“四个一”林草基地里的大果榛子枝条都柔软了起来,枝头芽蕾在膨大。“成活率还是不太好,今春还得补植,看资源局再能补些树苗吗?”第一书记黄喜良说。
在进户时,农户家的大黄狗对他们吠叫不止。黄喜良给王俊琴他们挡狗,那凶巴巴的狗竟然摇着尾巴温顺了,这个操着银川口音的人对各家各户是多么的熟悉!
王俊琴途经金唐村看见,这个生态移民迁出区仅剩28户127人常住人口,村党支部书记杨宏一个人都能盯住每一个人的行踪。但村口依然设置疫情防控检查点,细细给出入人员测温、登记,不准一个陌生人进村。村里波澜不惊,村集体牛场刚刚进购买了50头白头西蒙达尔肉牛,30头公牛精神抖擞,20头母牛有孕在身,近日将陆续分娩。杨宏忙得脚不沾地,要时时操心疫情防控当紧大事,要时刻关注即将分娩的母牛,还要叮嘱雇工戴上口罩把牛粪送到阳面解冻了的梯田里,散开,开旋耕机犁地。
“等疫情过了……”已成平峰镇人的口头禅。他们期盼疫情早点散去,摘掉口罩,自由呼吸山间的空气,撸起袖子加油干,早日摘掉贫困帽子。( 王玉平 党硕 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