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赵惠玲)1月8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围绕粮食产业强国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创新粮食执法监管方式等内容介绍相关情况。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罗守全、规划建设司副司长晁铭波、执法督查局副局长刘平等出席发布会。
罗守全介绍了粮食产业强国建设有关情况,他表示,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全面开创粮食产业发展新局面。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产业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实效。预计2019年产值将保持在3万亿元以上,利润总额达到2500亿元,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第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协同联动性明显提高,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了农业发展新动能,形成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农民持续增收和企业提质增效开辟新路径。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反馈引导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等形成紧密联结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订单粮食和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优质粮源基地,带动种粮农民增收。第四,争创粮油知名品牌和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开创新局面。“齐鲁粮油”“吉林大米”等一大批区域公共品牌的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三全水饺”“克明挂面”等知名品牌远销欧美,不断拓展国际消费市场空间。第五,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满足新需求。适应消费结构提档升级新形势,调优产品结构,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城乡居民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便捷”。罗守全指出,下一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继续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高粮食产品供给质量和流通效率,把粮食安全建立在更加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
晁铭波介绍了优质粮食工程的有关情况。一是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总体进展顺利,进度不断加快。我国规划建设优质粮食工程项目8000多个,截至去年年底,已实施4500多个,完成3800多个;优质粮食工程总投资达75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近20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和社会资本超过550多亿元,较各地申报时的450亿元增加了100多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十分明显。二是紧扣实现全国产粮大县全覆盖目标,扎实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各省份根据当地实际合理布局和配置能力,规划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000多个、已建成3000多个,规划配置农户科学储粮仓60万套、已完成40多万套。项目全部建成后,基本实现全国产粮大县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全覆盖的目标,普遍受到合作社和种粮农民的欢迎。三是正在建设的四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在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检验监测体系,监测覆盖面达到产粮县60%左右的目标,依托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高校现有质检机构和企业检化验室,规划建设粮食质检项目1500多个,建成400个。为粮食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成效不断显现,有力推动“三链协同”“五优联动”。全国规划了396个“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和189个省级示范企业,支持示范企业推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三链协同”,推动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提高粮食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各地加强粮油品牌建设,陆续推出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发展优质粮食订单农业、推广连片种植,优化种植结构,粮食流通对生产反馈激励作用不断显现,从目前进展看,到2020年能够如期完成增加4700万吨优质粮食的目标。五是加强优质粮食工程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助农增收作用明显。优质粮食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注重向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倾斜,助力全国200多个贫困县脱贫攻坚取得实效。鼓励“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展订单收购、土地托管等,建设种植加工基地,开展科学种田,质量、产量、粮价“三提升”,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取得良好示范效应。六是接连召开3个子项现场会,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造性地推动优质粮食工程落地见效。七是持续强化措施,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谈到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刘平表示,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压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和推动工作落实的有效手段。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至关重要。下一步,将着力用好“五个机制”(五个机制包括常考常新机制、日常监督机制、问题整改机制、宣传引导机制、信息化支撑机制),突出“四个重点”,不断增强考核的导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