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路一凡 张玉薇) 在一间开放厨房里,厨师吴克建在50名学生的注视下,一边翻炒着香菇油菜,一边介绍如何烹制少油少盐的营养餐。烹制完毕,吴克建邀请学生上前品尝冒着热气的菜肴。
这是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营养配餐课”上的情景。在每两星期一节的营养配餐课堂上,经过营养学专业培训的五名校园厨师会教学生做两道营养餐。
“营养配餐课”得益于顺义区实施的“城市中小学生校园营养食育策略研究”项目(简称“营养校园”项目),项目以食育为切入点,旨在探索有效改善学生营养,转变不良饮食行为,促进学生健康的营养工作新模式。
“营养校园”项目负责人赵文华说,食育教育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将食物、营养相关知识和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作为基本内容的教育。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19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显示,营养不良的三重负担问题(营养不足、隐性饥饿、超重)日益凸显,在世界范围内,儿童的超重问题正在快速发展。超重短期内可带来心血管疾病,长期可造成肥胖、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疾病。
根据这份报告,全球5岁以下的儿童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营养不足或超重。2000年到2016年,5-19岁儿童与年轻人超重比例从十分之一上升至约五分之一。
国务院2019年7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家层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此次健康中国行动,动员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他们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锻炼健康体魄,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
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的厨师吴克建在为学生们上“营养配餐课”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指导下,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北京市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营养校园”项目试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包括资金和技术支持,并全方位推进肥胖干预工作。
赵文华表示,项目旨在推进营养食育及身体活动,预防孩子们超重和肥胖。
作为“营养校园”项目的试点校之一,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开设“营养配餐课”,还开辟了占地四亩的“五品开心农庄”,让3400名在校生有机会亲自体验耕种。
开心农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选修课。负责带这门课的政治学科老师樊宏宇教学生认识蔬菜种子,讲解植物的生长特点、规律,还带他们种过韭菜、茼蒿、大葱和黄瓜。
蔬菜成熟后,她就分给学生一部分,让他们带回家为父母做一道菜。
副校长赵金龙说,明年计划邀请附近菜农进校指导耕种,加上教师的引领,学生们有望学到相关的种植知识,体会不同行业的辛苦,更好地发挥“开心农庄”的育人作用。
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印东认为,慢性病防控要从娃娃抓起,要由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
为预防学生肥胖、增强学生体质,学校在食品和运动方面都有干预,让学生做到“吃动平衡”,组织学生跳长绳、长跑以及足球等体育比赛。
保健老师邵春艳说,学校计划在今年一月份布置体育寒假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仰卧起坐、跳绳、平板支撑等,记录在册,以确保学生假期也能规律运动、健康生活。
学校还举办“营养剧场”“元旦包饺子”“专家讲营养知识”等活动,打造“营养校园”的支持环境。食堂里摆放着中小学生健康膳食原则展板,饭桌上的营养知识小贴士写着“每天一杯奶(300克)”“水果天天有”等内容。
种种努力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樊宏宇带的初三班级,学生的体型外貌变化很大,以至于有一次她根据学生照片录入他们的成绩时,很多学生完全认不出来了。其中一个男生告诉她,自己上初一时身高1.73米,体重90公斤,现在是1.78米,70公斤。
项目实施以来,试点校学生不良饮食行为、营养健康状况均有所改善。营养不良率下降0.5个百分点,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下降0.5和1.7个百分点。
为推动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促进工作,“营养校园”试点地区增加至8个,除了顺义区,还增加了辽宁省盘锦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山东省青岛市、浙江省金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甘肃省平凉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的部分区县。
“营养校园”项目实施三年间,发生变化的不只是学生。
初一学生张腾岳的母亲吕艳秋说,第一次听到“食育”,以为是表示“胃口好”的“食欲”。
通过参观学校食堂、与孩子们一起试吃食堂饭菜,她从采购到供餐环节了解营养安全和食品健康的重要性,进而认识到在家就要重视食育。
顺义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高山说,学生体质问题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必须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管理起来。(新华社)